无 题①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⑥,走马兰台类转蓬⑦。
【注释】
①无题:无标题,创自商隐,因不便明言,故讳其意。②画楼:雕画的楼阁。桂堂:以桂木为材的厅堂。
③灵犀:《汉书·西域传》如淳注:“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因其一孔如线相通,故称。④送钩:藏钩之戏。与戏者分两队,一队藏钩,暗中传送,称送钩,一队猜钩在谁手。以猜中与否决胜负。唐时藏钩之戏成为酒令之一种,输者罚酒,故云“春酒暖”。⑤“分曹”句:射覆亦古戏,唐时亦为酒令。将所猜之物覆盖,给对方猜。分曹:分组。⑥听鼓应官:听更鼓而去上朝站班。商隐约于武宗会昌年间任秘书省正字,据此句与下句,诗或作于此时。⑦兰台:秘书省,以汉代宫廷藏书处名兰台而沿称。类转蓬:像离根飘转的蓬草。
【语译】
长夜到晓,还是昨夜的星辰昨夜的风。忘不了,画楼西,桂堂东,那温馨的事儿一种种。可恨我,身无双翼化彩凤;只留得,灵明一点与你两心通。送钩戏,隔着座儿来传猜,春酒罚饮暖意融;射覆古,分列竞猜巾下物,满堂蜡炬灯影红。可叹(晓光挡不住),晨鼓声声,催我应官去一—信马身向兰台行,殊不知,寸心飘摇似转蓬。
【赏析】
当“灵犀”、“送钩”、“射覆”、“兰台”等词注释清楚后,这诗看来已不难读懂;但细究起来,却仍有疑问。通常注者解说“隔座”、“分曹”二句是诗人忆及昨夜与佳人相聚时游戏宴乐情景,但是返观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分明是夜间室外幽会的情景,而送钩、射覆二句是室内情景。所以又有说此为义山偷窥贵家姬妾所作,但仍与首联情景不合。于是又有人解说,义山昨夜与佳人幽会于“画楼西畔桂堂东”,今夜虽与佳人共同宴戏,但官街鼓响,难以继续,只得怅恨而去。但细想想,既共同游戏,又何谓“身无彩风双飞翼”呢?这分明是阻隔未能相通的说法。
笔者以为这故事大抵应是这样的:
时间:昨夜是相对今晨而言的,所以整个事件的时间应是一个长夜,幽会在长夜之前半,至少在子夜之前,故称“昨夜”;应官是拂晓之时,是长夜之末。
人物:男主人公是诗人,女主人公是贵家已婚女子,以姬妾为近是,正室不当如是宴乐。
情节:诗人与此贵家姬妾相恋,夜间密约幽会于“画楼西畔桂堂东”。不久无可奈何地分离,故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佳人去后又参加了此贵家的宴乐,与众人“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既然阻隔,这当并非是偷窥实见,而多分是想像中事,诗人久久地伫立着,当已离画楼西畔桂堂东,而仍在贵宅内外的某处。也许还听到了宴乐游戏的喧笑之声。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忽然官街鼓响,无奈,只得心烦意乱地应卯去了。
从上析,我们可悟到无题诗的特点与读法。因不便显言及律体字句限制,无题诗句联之间跳跃更大,诗旨也更晦涩。因此一方面要逐字遂句地辨味,一方面须以合理的想像去补足空缺,而后一方面须以前一方面为前提。当想像与词句干格时,就应依词句来修正,直到较为合拍为止。以上所想像的情节,于文本词句既无室碍难通处,也更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请注意“春酒暖”、
“蜡灯红”,这是何等热闹红火的场面,而“类转蓬”又是何等地凄清冷落。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这种感觉应当是未见其人而想像彼人在游乐时才会产生的,也因此诗人更真切地追忆昨夜幽会的情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唯其言之凿凿,方见得印象之深,追思之殷。而逼出了那一声浩叹的千古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以诗人厕身于宴乐之中的想像,是将后四句作为紧密联系的情节来读的,既未注意“身无彩凤双飞翼”所提示的特定情境,又未注意无题诗跳跃性大的诗体特点,所以未能确切。
网络转载,经Mr.PLB整理后发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仅供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进行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51kxg.com/archives/1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