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①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②,海燕双栖玳瑁梁③。
九月寒砧催木叶④,十年征戍忆辽阳⑤。
白狼河北音书断⑥,丹凤城南秋夜长⑦。
谁谓含愁独不见⑧,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释】
①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②“卢家”句: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作卢家妇,十六生子名阿候。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语本此。郁金堂:以郁金香浸酒和泥涂壁的堂屋。郁金香出大秦国,多年生草本植物,春花有异香,见《本草纲目》。③海燕:又名越燕,躯体较常燕为小,紫胸,产南方百越之地,故名。海燕春季北飞,营巢于室内。玳瑁梁:以玳瑁为嵌饰的屋梁。玳瑁,水生动物,状似大龟,甲光滑有文采,为名贵装饰材料。④寒砧:指妇女秋夜捣衣,木杵击砧带秋声,前屡见。催木叶:催动秋叶下落。⑤辽阳:今辽宁一带,秦为辽东郡,唐置辽州,治辽阳,为东北边防重镇。⑥白狼河:又名大凌河,在今辽宁南部,流经锦州入海。⑦丹凤城:指长安。秦穆公女弄玉,从箫史学箫,常有凤凰来止。秦都咸阳在长安附近,唐诗中常以代指长安。⑧谁为:为谁。⑨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之属。
【语译】
卢家少妇名莫愁,深居兰室郁金堂;海燕飞来营巢居,双栖双宿玳瑁梁。(见双燕,少妇愁),已是深秋九月天,捣衣声寒木叶下;夫婿戍守辽阳去,十年不归空相忆。空相忆,音书断,白狼河北无消息。无消息,秋夜长,长安城南人不眠。为谁含愁为谁悲,伤神摧心独不见;独不见,人可怜,唯见明月映帐帷。
【赏析】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陈继儒评:“云卿初变律体,如此篇虽未离乐府余调,而落笔圆转灵通。”此论本诗体格甚是。据笔者研究,七律一体本从六朝骈俪体歌行发展而成,当时骈俪风行,文人作乐府歌行也渐去散向骈,其体少则四句、六句、八句、多至数十句、上百句,至唐初有二百余句者。其中长篇也多有平仄协调,接近后来七律的段落。本诗作于万岁通天年间,时七律已有完篇,但尚未定型,因此本篇可视为七律由骈俪化歌行中蜕出的先声,故遣辞设色如“郁金堂”、“玳瑁梁”、“白狼河”、“丹凤城”,都用六朝藻绘,瑰丽精工中融以新体流畅的气机声律,是其特色。
首联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独处,则“郁金堂”、“玳瑁梁”之富丽也似乎透现出一种抑郁的气氛。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从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般地进入颔联。楼外的寒砧声,把这少妇从惯恢无绪中催醒,于是潜意识浮现为意识:已是深秋制作寒衣之时了,我那远戍辽阳的夫君又如何了呢?屈指算来,他一别而去,已经整整十年了。以下由颔联入颈联,又如剥茧抽丝:不仅远别十年,而且音讯全无,这怎不使在家的妾身不能入眠,唯觉秋夜更长呢!“白狼河”之荒凉感,
“丹凤城”的繁华感,形成鲜明的反差,而这种反差似乎更增强了少妇的不安与不忍,于是由颈联入尾联水到渠成:“谁为含愁独不见”收束前意,翻扣诗题,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又微微荡漾开去,“隔千里兮共明月”不过是谢庄《月赋》中为离人慰藉的话头,现在明月空照在独宿少妇床帷上,如此玲珑,如此朦胧,似乎是那女主人公十年不绝的梦思……
《唐诗近体》评云:“精细严整中血脉流贯,元气浑然。以此人乐府,真不可多得之作。”甚是。
网络转载,经Mr.PLB整理后发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仅供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进行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51kxg.com/archives/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