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②,
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本诗一题朱斌作。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城上,楼阁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登临胜地。②穷:尽。
【语译】
白日依着中条山麓渐渐沉没,那奔腾的黄河,却昼夜不息,永向大海奔流。我愿将目光追随河流远望千里,再上一层啊,登上这河上三层鹳雀楼。
【赏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黄昏登览所作的《乐游原》诗。王之涣此诗也是黄昏登眺所作,但豪壮之情与李诗的感伤迥然有异,这正是盛唐人特有的奋扬精神。
诗句极简,但命意极深。夕阳西下是一天将尽,而黄河归海则千万年来未有止息。这幅“青山落照东流水”的壮伟图景浑然一体,似乎在诉说着生与灭、瞬间与永恒的关系:任何个体都如同一天,会消亡;但时空无尽,人类的历史却如同大河奔流,生生不息。诗人的目光似乎在追随着这永恒,于是有更上一层楼将瞬间的自我融入无尽时空中去的愿望。这分析是否太现代化呢?我想诗人虽不可能以这些现代哲学词语来思维,但他必已为这伟丽的景物所引动,朦胧地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激荡。
这种精神也带来了盛唐诗技法的进展,考察一下地理就可知,蒲州西距大海数百里,中间更隔着南北走向的中条山,因此在鹤雀楼上即使更上一层楼,也不可能见到黄河入海。中唐畅诸的同题诗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就比较客观。然而王诗又并非不管物象,任意为之。诗中山、河的描写,正合鹳雀楼的大体位置,“更上”句又简净地写出了楼高三重的建筑特征。不过这些都不是通过平板的刻画,而是在写登临中借抒情带出。“更上”后诗人看见什么呢?这不必写,读者自可于前联的景象,由诗人的意气中去揣摩,去想像。这种切于实景而不拘于实景,虚实相生,重在意气抒发的特点,构成了盛唐诗雄浑高朗、气象氤氩的境界,使它较初唐甚至中晚唐诗更为超远。
网络转载,经Mr.PLB整理后发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仅供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进行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51kxg.com/archives/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