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①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②,
风送宫嫔笑语和③。
月殿影开闻夜漏④,
水精帘卷近秋河⑤。
【注释】
①原题五首,此选其二。②玉楼:《十洲记》记昆仑山上有玉楼十二座。此借指宫中楼台。天半:极言楼高。笙歌:以笙伴奏的歌声。笙,竹制管乐器,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③嫔1(pin):此泛指宫女。④月殿:指月亮。传说月中有广寒宫,故称。梁简文帝《玄圃苑讲颂》:“风生月殿,日照槐烟。”夜漏:漏是古代计时器,滴水(或沙)以计时。前屡见。⑤水精:水晶。秋河:秋日银河。
【语译】
仙境般的宫楼上,飘起阵阵笙歌;随风吹送,与宫女们的笑语相和;夜云开,明月照,漏声滴滴夜长;卷起了水精帘儿望夜空,恰似傍着——秋夜的银河!
【赏析】
对本诗历来有歧解。有的认为是怨诗,如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新注》:“此诗不言怨情,而怨情显露言外。若无心人,安得于夜深时犹在此间,一一闻之悉而见之明耶?”有的认为是宫中行乐词,如清徐匠珂《唐诗笺要后集》:“宫词多作怨望,此独不然,是逋翁(顾况号)特地出脱处。”
依前一种理解,本诗大意为:一位久旷的宫人,远远地听到风中传来君王与得宠人等笙歌欢笑之声,在云开月照之下,她卷起了水晶帘,望着牛女相隔的天河,久久神伤……依后一种理解,则是从局外人角度看出。清乔亿《大历诗略》谓:“此亦追忆华清旧事”,即忆明皇与杨妃在骊山华清宫的爱情故事。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更发挥道:“首二句言笑语笙歌,传从空际,当是咏骊山宫殿,故远处皆闻之;后二句但言风传玉漏,帘卷银河,而《霓裳》歌舞自在清虚想像之中。”意思是由实写闻笙歌欢笑而进一步想像夜深而其乐未央。
我同意后说,理由有二。其一,组诗五首,一、三、四、五均是明显的乐词,不应第二首独为怨词。其二,本诗首言“玉楼天半”,末言“近秋河”,都是高楼入云之状,则其隐在的主人公是同一的。俞陛云所说由实写到虚拟是正确的。但具体理解上,我认为应联系《长恨歌》所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语私语时”所述玄宗与杨妃七月七日在华清宫长生殿望月密誓故事来想像。全诗可理解为帝与妃子夜宴宫楼,笙歌欢笑。待到云开月现,歌尽舞阑,复于玉漏声中,卷帘望星空,以牛女银河故事相期密誓。至于这是实写玄宗事,还是得玄宗故事启发,可以见仁见智。
唐人宫词承六朝之绪,素来有乐词与怨词两脉。前者如李白《清平调》三首等,风格旖旎流丽,多为写实。后者如王昌龄《西宫怨》、《宫词》之属,风格含思蕴藉,多为虚拟而有所寄托。盛唐时王昌龄一脉影响尤著。乐词自李白之后,鲜有佳作。顾况《宫词五首》,如其四云“嘈囋一声钟鼓歇,万人楼下拾金钱”;其五云“金吾持戟护新檐,天乐声传万姓瞻”:均可与史传有关开、天时玄宗酺宴,与民同乐情况印证,是李白后宫中行乐词少见的佳构,并下开王建《宫词》百首之渐。尤其是本诗,虽为乐词,却吸取了王昌龄宫怨类作品的表现手法。玉楼、月殿、水精帘、秋河等白色晶莹的意象叠加,又与“天半”、“夜漏”声等有飘渺之感的意象对映,构成了朦胧如幻的诗境,这也是人们多以怨词解之的原因。然而由上析,不难感到这朦胧如幻的境界,具有一种不同于宫怨作品的音韵色调,而“笑语和”,正为这欢乐似幻的人间仙境点睛。试涵咏品味之?
网络转载,经Mr.PLB整理后发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仅供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进行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51kxg.com/archives/1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