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与中宗年间张仁愿所筑东、西、中三受降城不一。李益在德宗贞元初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诗当作于这一时期。②回乐烽:灵州略西南的属县回乐县一带的烽火台。烽,原作“峰”,据本集改。③芦管:又名胡笳,胡人用芦叶卷制的吹奏乐器,声悲凉。
【语译】
边月高照啊,照得回乐烽前黄沙似雪平展展;照得受降城外空里流霜白茫茫。霜雪般的月色中啊,是谁又将悲咽的胡笳声声地吹,吹得那远征健儿,一夜到晓齐望乡。
【赏析】
本诗七绝拗体。以边城月夜为背景,通过胡笳悲声引出乡思,微寓反战之意。地名对的运用,形、影、声的虚实配置,尤其成功。很容易使人想起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同类作品。相隔仅仅三十年左右,中间横亘一个安史之乱,诗史从而有了盛、中唐的区别。究竟区别何在呢?先看本诗。“回乐烽”对“受降城”,“沙似雪”对“月如箱”。前二句对起而互应:西南远望,回乐古烽前,平沙如雪;而近处诗人登临的受降城下,冷月如霜。“月如霜”不仅补出了黄沙何以一望如雪,更以千里相共的“月”引出离思。月色映沙如雪,月色照城如霜,远近周遭无非是一片惨白,一片迷茫。这时,传来了一曲胡笳声,这笳声本已悲凉,又“不知何处”吹来,更有难以言状的飘渺怅惘之感。如此大漠,如此古塞,如此光影,如此凄声,又怎能不引动得“一夜征人尽望乡”呢?“一夜”、“尽”二词,写出了征人乡愁的普遍和深长。于是人们感到夜上古城的诗人在月光下、大漠中的深沉思索:真能回得去么?烽火而名“回乐”,岂非是对征人的尖利讽刺?受降城下,帝王将相的彪炳勋绩,带给普通士卒的又是什么呢?地名对用得如此自然而含义深长,令人叹服。
王昌龄的《从军行》写道:“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写的同是边人乡思。论意境的浑成悠远,李诗可与先后相映,但仔细辨味,你是否感到,王诗之愁,悲凉中有一种雄阔的气象;而李诗之愁,悲凉中更多衰飒的况味呢?这种韵味的不同,正是盛中唐诗的主要区别。安史之乱,使唐人心态起了重大变化,雄浑的气度消减了,感情变得更为复杂,思索变得更为深刻,技巧也就必然更为讲究细致。由上析可见这首中唐诗与盛唐诗的异同:细致而不失于纤巧,衰飒而仍有悠远之致。所以前人评李益诗最得王昌龄神髓,犹有盛唐余响。不过这余响还能维持多久呢?
网络转载,经Mr.PLB整理后发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仅供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进行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51kxg.com/archives/1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