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59.黄鹤楼
黄鹤楼①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②,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
日暮乡关何处是⑤,烟波江上使人愁⑥。
【注释】
①据考,崔颞开元十一年进士及第前曾游东西二京求宦,无成而作东南游,本诗作于南行途中。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处。《武昌府志》:“黄鹤山,自高冠山而至于江,黄鹤楼枕焉。”《南齐书·
州郡志》称,有仙人王子安驾黄鹤过此,因得名。《太平寰宇记》则称仙人费文乘黄鹤登仙,曾休憩于此,故以为名。皆附会之说。②昔人:注①所称仙人。③晴川:晴日照耀下的江河,此指长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在今武汉汉阳,在武昌西,因处汉水之北,故称汉阳。水北为阳。④芳草萋萋:《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鹦鹉洲:在今汉阳西南江中。汉处士祢衡曾于此作
《鹦鹉赋》,后为黄祖所杀,葬于此,因得名。屡为江水所没,今洲已非故址。⑤乡关:故乡。⑥烟波:江上水气如烟。
【语译】
那往古的仙人啊已乘着黄鹤飞去,空留下,江边这座黄鹤楼。黄鹤一去啊再也不曾回还,楼头的白云飘悬,千百年来,就这般地空空悠悠。晴日映照着江水,汉阳的岸树历历似可数;江心那丛萋萋的芳草,掩覆着狂生埋骨的鹦鹉洲。登楼长望啊,故乡在何处?唯见得天渐暮,水如烟,更惹动我无尽的悲愁。
【赏析】
前四句两用“空”字,是诗眼。鹤飞人去,再也不曾飞返,唯有楼外的数片白云,千百年来,悠悠飘浮如昨,是等待仙鹤的一朝回归?是沉思人世的沧桑变化?白云无言,依然是终古的——空茫、虚幻。
后四句由望中所见江景,引出乡思浩浩,然而,诗人所生的是否仅止于乡思旅愁呢?当我们注意到诗人对江景的描写落脚到那含有才士不遇、世人欲杀的特殊历史内涵的“鹦鹉洲”时,当我们联想到崔颢同样是一位志气高远(参下诗“赏析”),却被时人目为无行,甚至因献艳诗为李邕痛斥“小子无礼”(《国史补》上)的狂生之时,就会感到这恐非单纯的乡思;也有理由相信,这首诗,当作于诗人不遇之时。而同时也可悟得,正 是这富于历史时空感的“鹦鹉洲”居中勾连,方使前后的仙事与人事在意境上融合为一体。
本诗的体式尤堪注意,虽为七律,但前四句辘轳相转,一气贯下,叠用拗句。此体起于南朝民歌,初唐七言歌行多用之。先于崔颢,沈俭期《龙池篇》首先用于七律。从中又可悟,七律胎息于七言歌行而与六朝民歌有不解之缘。超迥的立意,浑成的气象,对诗体的创造性运用,使本诗成为“黄鹤楼”诗的绝唱,无怪乎李白登黄鹤楼本拟题咏,却见此而搁笔,深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诗纪事》卷二)。
邕,读音:
[yōng] : 1.邕江,水名,在广西。2.广西南宁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