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60.行经华阴
行经华阴①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②,天外三峰削不成③。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④。
河山北枕秦关险⑤,驿路西连汉畤平⑥。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⑦。
【注释】
①玄宗开元十一年(七二三)崔颢进土及第前后出入两京时所作。华阴,华州属县,今陕西华阴东南。
因位于华山之北,山北为阴,故名。②岧峣:高耸貌。曹植《愁赋》:“登岧峣之高岑。”太华:华山又称太华,相对其西少华而言。俯成京:俯视长安。华山东距长安一百八十里,高而又近,故称俯。成京:秦都咸阳在唐长安东约四十里,唐人多以代称长安。③“天外”句:三峰指华山芙蓉、明星、玉女三峰,唐人常以指代华山。《山海经·西山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④“武帝”二句:相传华山为巨灵所开,手迹尚存华山东峰顶,因称华山东峰为仙人掌,汉武帝曾作巨灵祠祭之,即武帝祠。⑤“河山”句:谓潼关北靠黄河、华山而为天险。戴延之《西征记》:“东自戳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日天险。”⑥“驿路”句:华山西有驿道,越长安,通雍县汉五帝畤:鄜畴、密畴、吴阳上畤及下畤、北畤。畤为“神灵之所止”,参《史记·孝武本经》“郊见五畤”注。⑦“借问”二句:曹植《鰕䱇篇》:“俯观路上人,势利唯是谋。”阮籍《咏怀》:“愿登太华山,上与赤松游。”此二句化用之。按,华山为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四。
【语译】
高耸的太华山啊,俯瞰着京师长安城。三峰擎天外啊,鬼斧神工也削不成。巨灵祠外的烟云刚刚消散,他开山的掌印上空雨过天初睛。潼关天险,北枕大河显华岳;驿路西去,连接着汉家郊畤川原平。(太华形胜啊人间仙境,)试问那路旁匆匆名利客,何不就在此地学长生。
【赏析】
崔颢《长安道》诗有云:“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君始知。”这不能不使人想起项羽见秦始皇出游时的慨叹—“彼可取而代也!”但在本诗中,他却发出了“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的慨叹。这两种情绪反差何其巨大,其实,这正是开元之世渴望一展长才的才俊之土面对开而未畅的仕途,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普遍心态的反映。正因为如此,本诗虽旨在出世,却大气磅礴,雄杰一世。起笔先描述华山突兀奇崛,横空出世之势,似居高临远,盘旋而下。二联承上由面到点借雨云初收,撷“武帝祠”、“仙人掌”这两个意象,更使华山于高峻中盘旋着一种奇秀缥缈之气。三联复由横向展开,从地理位置写出华山的广袤宏阔。于是一座博大神秀的华岳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也展现了诗人的心态—对权贵的又一种方式的蔑视。
岧峣,读音:
[tiáo yáo]:亦作“迢峣”。山高峻貌。
畤,读音:
[zhì]:1.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2.水中的小块陆地。 3.田际;田界。4.土高出的地方。5.古通“庤”,储备。6.古通“沚”,小渚。
[chóu]:古同“畴”,地名。
[shì]:古同“蒔”,移栽;分种。
鰕䱇,读音:
[xiā] : 古同“虾”。
[shàn]䱇,汉字,音念shàn,鱼部,左右结构。
撷,读音:
[xié]:1.摘下;取下。 2.同“襭”。
袤,读音:
[mào]:古称南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