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62.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①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②。
三晋云山皆北向③,二陵风雨自东来④。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⑤。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⑥。
【注释】
①九日:重阳日,此日有登高习俗,前屡见。望仙台:《太平寰宇记》卷六之《河南府》记,在陕州陕县西南十三里。汉文帝亲谒河上公,公升仙,文帝筑此台望祭之。明府:县令。②曙色开:实写登临景象,亦兼含河上公故事。葛洪《神仙传记》:文帝有疑难,往访河上公于黄河之滨,公授以《素书》二卷。须臾云雾晦冥,失其所在。③“三晋”句: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史称三晋。境内有太行、吕梁诸山,在望仙台北,相对陕州,山势似由南向北。④“二陵”句:殽山有二陵,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为周文王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北,文王之所避风雨也”,风雨语本此。山当望仙台东,故称“东来”。⑤“关门”二句:上句衬下句,谓神仙之事,本不可求。《史记·老子列传》记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河上仙翁,即河上公。⑥“且欲”二句:晋陶潜曾任彭泽县令,“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之,值江州刺史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宋书·陶潜传》)。又陶潜《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时运》:“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此借指刘令。宰即令。
【语译】
汉文帝望祭仙翁筑高台,今日里登高望远正逢曙色开。只见三晋群山白云素环齐北向;那飘零的风雨,正由殽山二陵东吹来。传说是关门令尹遇老子,周代往事谁能猜?就连那汉世仙翁,也已黄鹤一去不复回。倒不如,就向近世追踪陶潜彭泽宰;与他啊,传杯共饮菊花酒,怡然忘我同一醉。
【赏析】
《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一年(七三三)春,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举子应试加试《老子》策。二十二年又授恒州方士张果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玄宗朝佞道风气,至此愈演愈烈。说本诗借汉文佞道以刺现实或无确据,但其中所表现的反佞道的胆识仍是极可贵的。
在艺术上能将诗题“九日登高”、汉文佞道筑“望仙台”事及“呈刘明府”三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揽大境界,发大议论,显示了盛唐才士的宏伟气魄。
首联写登高上望仙台。劈面先叙汉文望祭河上公建望仙台事,接写“此日登临曙色开”,既借河上公授汉文素书而云开故事自写登高,又显示了廓清虚玄迷雾,超然瞰视古人的气魄。其发端,骏发踔厉中见平大开阔,为后文留下无尽余地。颔、颈二联承“曙色开”之势写登临所见所感。颔联为远景:“三晋云山”、“二陵风雨”不仅写出了望仙台的地理位置,而且隐含了夏、周以来的历史兴衰“皆北向”的云山,“自东来”的风雨,都带有深远的历史性动感。颔联则就近景生发议论:故函谷关在陕州之西南,诗人因而想到老子出关为关令尹喜作《道德经》事,高台下黄河之滨,又正是当年河上公授书之处;二事下缀以“谁能识”、“去不回”,其以调侃的口吻讽神仙之事不可信甚明。这一联与上一联相互映衬,在历史的纵深感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意蕴:前贤往哲的伟烈已成历史的陈迹,唯云山风雨千年如故;而神仙之事更杳不可期,空余得关门、河滨在默默演述着虚妄的故事。于是自然引出尾联的感喟。按晋彭泽令陶潜“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饭依自然,随缘任运,这不正是相对于世俗纷争、神仙虚妄的最好的生活态度么?陶潜为县令,刘明府亦为县令,陶潜有九日菊花酒故事,诗人作本诗亦正当九日。这样,尾联在结出诗旨的同时,又关合诗题“呈刘明府”,不但表达了自己的意趣,也隐隐表示了对刘明府的心仪,可称“用典不啻自口出”。
谒,读音:
[yè]:1.进见。 2.到陵墓致敬。
僖,读音:
[xī]:喜乐。
殽,读音:
yáo]:互相错杂。 【组词】。 菜肴,煮熟的鱼肉类食物。通「肴」。 【组词】。
[xiáo]:同“淆”。
[xiào]:古同“效”,效法。
佞,读音:
[nìng] : 1.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2.有才智。
踔,读音:
[chuō] : 1.跳跃。 2.超越。3.疾行。
啻,读音:
[chì] : 但;只;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