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64.登金陵凤凰台

Mr.PLB 诗词 419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②。
吴宫花草埋幽径③,晋代衣冠成古丘④。
三山半落青天外⑤,二水中分白鹭洲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⑦。
【注释】
     ①郁贤皓《李白诗选》系本诗于天宝六载(七四七),近是。金陵,今江苏南京。凤凰台,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止金陵山间,五色斑斓,形似孔雀,一鸣而群鸟和,时人谓之凤凰。遂名此山为凤凰山,起台于此称凤凰台。②江:长江。③吴宫:三国孙吴都于金陵。④晋代衣冠:本句与上句互文见义。东晋亦都于金陵,衣冠,士大夫衣冠有礼制规定,故以代指之。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故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故也。”以衣冠与无赖对举,最见其义。⑤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东岸,为金陵屏障,故又称护国山。宋陆游《入蜀记》:“三山,自石头(城)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⑥“二水”句:白鹭洲为长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门外,因常有白鹭聚歇得名。秦淮河经金陵,西入长江,因白鹭洲中分为二。⑦“总为”二句:李白因权臣谗害,于天宝三载出京,游梁宋、下吴越,而心怀长安,故云。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又《晋书·明帝纪》记明帝幼时,长安有使来,元帝问之曰:“汝谓日与长安轨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明日宴群臣,又问之,对白“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
【语译】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翔游;凤鸟已去,台前江水自奔流。东吴的故宫,花草空长掩覆着小径幽;东晋的士族,只剩得山上古墓一丘丘。三山似从天外落,半在青天半江岸;江心中有白鹭洲,秦淮河水两分流。都只为啊,邪臣障贤云遮日;望不见啊,我心向长安,身在吴中独自愁。
【赏析】
     《归田诗话》:“崔颢题诗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传说未必可信,但李诗有仿崔而角胜之的用意,从起联句式相同,末句同样以“使人愁”收,不难看出。历代于二诗,高下之论甚多,倒是《唐宋诗醇》的说法较通达:“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间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确实,尽管始创者总是更引人注目;但就诗论诗,李诗自有胜处。
      诗的前半部分很容易理解,诗人登台而思刘宋时凤凰来至故事,深悲凤去台空似乎象征着江南六朝繁华烟消云散,故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叹;但后半首如何与前半首相续,却颇费思猜。按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按晋明帝语见注⑦。王说指出“长安不见”一语所本,别具只眼,其意谓诗人借“长安不见”语,就六朝偏安江南一隅,空望中原而无志北进立论,指出六朝繁华消歇,是因浮云蔽日。这样解说就使尾联与二联的“幽径”、“古丘”之感,一脉相通了。但王说仍有缺陷。首先晋明帝语中并无“浮云蔽日”,此语出陆贾《新语·慎微》,而且就这两句的关系看,“浮云蔽日”是主旨。这是不能回避的,而王说恰恰未及这一点。其次,王说未及“三山”、“二水”一联在全诗中的位置,故前后仍难以贯通。现在我们从诗人作诗的情境来分析一下:三山在金陵西南,白鹭洲在金陵西,李白登台远眺是立东向西,可见确有西望长安之意,他似乎想借眼前山、水、洲引领而远望那似在天外而不可见的长安——君王所在处。诗歌的佳处正是在既影借晋明帝语,又参用陆贾语;既为六朝兴衰作结,同时又融入了自身的坎坷之感、不平之意。而“三山半落青天外,两水中分白鹭洲”这似天外飞来的奇句,其实不仅为西望长安引脉,而且以其缥缈之感为全诗的情调作了出色的渲染。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QQ mail_outline E-mail
公众号
公众号
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
OC-EFI定制
OC-EFI定制
创建WIFI码
创建WIFI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