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73.野望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诸弟隔④,天涯涕泪一身遥⑤。
惟将迟暮供多病⑥,未有涓埃答圣朝⑦。
跨马出郊时极目⑧,不堪人事日萧条⑨。
【注释】
①肃宗上元二年(七六一)杜甫寓居成都时作。②西山:即成都西之雪岭。三城戍:松(今四川松潘)、维(今四川理县西)、保(今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时为吐蕃所扰,因置戍所于州界。③“南浦”句:杜甫《狂夫》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知草堂在万里桥西。万里桥在成都县南北里,蜀汉费袆访吴,于此桥别诸葛亮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得名。可知清江指锦江,南浦指城南水边地。④“海内”句:时杜甫幼弟杜占随之入蜀,其他三弟颖、观、丰均天各一方,并因战乱消息阻隔。风尘,此指战乱。《汉书·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⑤一身:杜甫自指。⑥迟暮:晚年,时杜甫五十岁。《离骚》“恐岁月之迟暮”。多病:时杜甫已患肺疾。⑦涓埃:犹言点滴。细流称润,微尘叫埃。⑧极目:极尽目力远望。⑨人事:兼国难家难而言。
【语译】
远望西山的白雪,将边防三城拥簇;城南清清的锦江上,可见东行启始的万里桥。战争的风尘遍海内,骨肉兄弟天各一方;我流落川中,独自洒泪遥望。唯能让迟暮的年岁,任多种病魔消耗;却没有些微的功勋,能够报效圣朝。我骑马出郊,时时极目远望;不忍见啊,世间的百事,一天天更加萧条。
【赏析】
首联以对句忧国思家双起:三城暗示着西山汉蕃的千年征战,如同山顶的积雪般亘古寒冽,万里桥引动着万里归思,如清江般萦曲带绕。这是一种深刻的矛盾:归思虽切,但战乱却隔断、破灭了重逢的希望。颔联即由此抒情,是名句,“诸弟”、“一身”之前,以“天涯涕泪”对“海内风尘”,形成苍茫夐远的悲壮境界,复以二字点睛:“隔”字似有钻心之痛,“遥”字则将深哀极痛化作了无望的深长悲凉。由一身而不由得追想自己的一生,形成了第二层痛苦的矛盾:在时序上是一生“致君尧舜上”的素志未遂,如今流落西川,年迈多病,恐来日无多;而杜甫却倒过来写,由即时回溯一生。这虽是当时思绪的逻辑发展,但他却更以提炼组织之功使一身只以“供多病”,而未有丝毫“答圣朝”的矛盾强烈地凸现出来,形成又一个上句怵目惊心,下句无尽枨触的感情波澜。“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尾联总收上三联,上句结出“野望”,下句缩结前文之感情曲折,“不堪人事日萧条”,“日”字最堪玩味,今日已如此不堪,日复一日而一日不如一日,这迟暮多病的身,饱经沧桑的心,又将会如何不堪,更不堪呢!
中二联写内心痛苦的句法、字法,尤其是“惟将迟暮供多病”的“供”字,已下开中唐孟郊、贾岛等苦吟诗人意象刿胃铄肺的先河。但一则杜甫不似后者一味由语句巉刻作文章,二则杜甫写痛苦总是伴随着一种宽广苍茫的气势,故《瀛奎律髓》评云“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
夐,读音:
[xuàn]:营求。
[xiòng]:1.远。 2.姓。
巉刻,读音:
[chán kè]:险峻陡峭。 形容言词尖刻。3.形容诗文风格清峭瘦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