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80.咏怀古迹其二
咏怀古迹 其二①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②,风流儒雅亦吾师③。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④。
江山故宅空文藻⑤,云雨荒台岂梦思⑥?
最是楚宫俱泯灭⑦,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
①参上诗注①。②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以摇落指秋天。③风流儒雅:语出庾信《枯树赋》,这里指宋玉文采风流,内德充实,合乎儒家文与质彬彬相称的观念。④异代:指自己与宋玉时代不同。⑤故宅:秭归(今属四川)与江陵(今属河北)都有宋玉故宅。连七句看,当指秭归宅。在夔州附近。⑥云雨荒台:宋玉《高唐赋》写到楚王在此夜梦神女来会,说自己“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以云雨为男女欢爱代称,也因而附会巫山有神女台,也称云雨台、阳台、阳雨台。⑦楚宫:指襄王在阳台的行宫。
【语译】
深秋里,望着草木摇落,我才深知当年宋玉的伤悲;他文采风流,温文儒雅,就好似我的先师。怅望千年的陈迹,我不禁热泪挥洒;我们一样身世萧条,所差只是不同时代。江山依旧,故宅尚存,唯有你惊世的才藻已消逝;朝行云,暮行雨,章台已荒,您写的难道仅是梦思。最可怜楚王行宫已泯灭难寻,船夫们为人指点,至今还是一个谜。
【赏析】
本诗咏宋玉被前人误解,叹自身不为世人所知。
又一个萧瑟的秋天来临了,杜甫出蜀,从启程算起已经一年六个月,滞留夔州,也已超过半年。夔州郡城旁的巫山县,是传说中楚襄王梦会巫山神女的地方,至今仍有所谓神女峰、阳台宫;但不过是察形见似、难以证实的堆堆山石而已。传说的起因当然是《九辩》的作者宋玉那篇悠谬迷离的《高唐赋》,千百年来,人们都将它作为一个哀美的人神恋爱的故事传播着,但是老病相煎的诗人却别有一番解会,写下了这篇半为辨疑,半为抒愤的著名诗章。
秋气,使诗人仿佛置身于当初宋玉作《九辩》时的境况之中,一样的时令,一样的心情,当然更能体会前贤哀悼屈原,抒发“贫士失职之悲”的寄意。首联以《九辩》中“摇落”一词起,以“深知”、“悲”、“亦吾师”相贯,不仅点明了本诗的主旨是“悲”,而且这“悲”又是诗人与宋玉共通的“贫士失职”之悲,因而此时他面对阳台古迹,遥想宋玉“风流儒雅”的仪范,更多感伤,以至于“怅望千秋”而不禁“洒泪”当时。这“异代”之泪,虽不与前贤同时,但身世萧条,“千秋”之下,正可为隔代知音,因而这泪究竟是为前贤而洒,是为自己而悲,或者是因时临景,既为前贤又为自己,恐怕诗人自己也难以说清了。颈联以错互的句法构成工整的对仗,深刻地表现了这种复杂的感想。诗人感伤于宋玉的还不仅是“贫上失职”,更可悲的是他的作品不为人理解。峡中的宋玉宅虽已成为后人凭吊的古迹,但人们欣赏于他的只是文采的华丽。然而《高唐》一赋,所要表现的又怎仅仅是神人相爱的梦境呢?颔联以“江山”与“云雨”、“故”与“荒”相对,营构起一种悠远迷离的时空境界,而“空”字一叹,“岂”字一问,更发人深思:“空文藻”,就不仅是文藻,“岂梦思”,更不仅是梦思。《高唐赋》的华丽藻辞下,寄托的其实是宋玉对楚王的讽谕,正如《文选》注所说,是“假设其事,风谏淫惑也”。这正是宋玉的“风流儒雅”,正是诗人甘心师事之的底蕴。然而前贤的深意谁能理解,最可叹而又可笑的是,传说中的阳台宫,本属子虚乌有,但今人都以为是被岁月风雨所泯灭,你看过往的舟人,至今还在对着堆堆乱石指指点点,辨说纷纭:此石为甚,彼石为何……诗人运笔至此,一定想到了自己的诗歌文章,百代之后,或许也同宋玉一样被人欣赏,又为人误解,不知能否有人也为我“怅望千秋一洒泪”呢!
对于宋玉的不理解渊源深远,《史记·屈原传》称他“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终莫敢直谏”,班固以后不少人认为后世艳丽文风导源于“楚辞”而宋玉为甚。至郭沫若新编历史剧《屈原》,更把他写成有才无德、背叛师门的不义者。看来隔代知音确不易。宋玉能有一代诗圣为之辨谤,也算有幸了!
秭,读音:
[zǐ] : 1.〔秭归〕地名。在湖北。2.古代数目名,指一万亿,也指十亿或千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