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85.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源中丞

Mr.PLB 诗词 449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源中丞①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②,楚客相思益渺然③。
汉口夕阳斜渡鸟④,洞庭秋水远连天⑤。
孤城背岭寒吹角⑥,独树临江夜泊船⑦。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⑧。
【注释】
    ①题“源中丞”,本作“元中丞”,据本集改。源中丞为源休,曾任御史中丞,后流贬溱州。移岳州(今湖南岳阳)。大历元年(七七O)至九年间,长卿为鄂岳转运留后,巡行岳州,与源休往还。归来经夏口(今湖北汉阳)至鹦鹉洲,作本诗寄之。鹦鹉洲,见前崔颢《黄鹤楼》注④。②汀洲:水中小洲,此指鹦鹉洲。
③楚客:自指,夏口为古楚之地。④汉口:汉水入江口。即上夏口。⑤洞庭:岳阳在洞庭湖畔。⑥孤城:依诗法当指岳阳,岳阳背靠巴陵。角:号角,军中用以报时、号令。⑦“独树”句:指夜泊鹦鹉洲。⑧“贾谊”二句:喻源休。参上诗注①、注②。
【语译】
    汀洲上,既无风浪也无云烟;居楚地,客思杳杳更如江天。汉口夕阳下,江鸟飞横斜;远连洞庭去,秋水上接天。湖畔岳阳倚巴岭,孤城吹角寒天悲;我江岸夜泊系独树,(思随江水到岳阳。)您就像贾谊上书忧汉家;有谁知,贬谪长沙,古今启人怜。
【赏析】
    唐诗中常以江上烟波引出愁思,如崔颢《黄鹤楼》“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本诗起联却一反故常云“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上句写出一极静极寥远的境界,下句“益”字传神,言从那静远中孕生的相思之情较烟波更为演远迷惘。颔联以景物反挑“益”字之原因,原来江天澄碧,视野广远:近处,江畔汉口城头夕阳余辉中一鸟斜渡,渐远渐杳;而秋水浩渺远连天边,它流自那洞庭广泽,那里就是友人源中丞谪去的地方。颈联上句顺势悬想源中丞谪居情状,他身居孤城,而背倚着青青苍苍的巴岭,秋空中那似乎沾染了寒意的画角声,使他加倍地孤寂凄冷,下句落到悬想的自身——独树临江夜泊船,“独”字、“夜”字对应着上句的“孤”字、“寒”字,使“临江”之我,与“背岭”之友人虽山水迢遥而心神相通。于是尾联自然而然地结出诗旨,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七律至中唐,法脉更细,从章法看,本诗中二联景色是实一虚一虚一实,而同时隐含着我一彼一彼一我;至“独树临江夜泊船”才逆挽点题,于回旋中见悱恻之致。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中唐七律在这些方面都十分讲究,长卿的长处是在工细的同时,仍能保持盛唐诗那种浑成悲壮气象,《唐诗善鸣集》称:“刘文房在盛、晚(此以中晚唐统称晚唐)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是很有道理的。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QQ mail_outline E-mail
公众号
公众号
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
OC-EFI定制
OC-EFI定制
创建WIFI码
创建WIFI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