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86.  赠阙下裴舍人

Mr.PLB 诗词 380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②,春城紫禁晓阴阴③。
长乐钟声花外尽④,龙池柳色雨中深⑤。
阳和不散穷途恨⑥,霄汉常悬捧日心⑦。
献赋十年犹未遇⑧,羞将白发对华簪⑨。
【注释】
     ①本诗为钱起未达时赴京求官,献诗裴舍人以求汲引所作。钱起天宝十载(七五一)登进士第,诗作于此前。舍人,中书舍人。前屡见。②上林:汉上林苑,此代指唐宫苑。③紫禁:古以天象应人事,紫微垣为皇极之垣,故称宫禁为紫禁。④长乐钟声:汉时长乐宫置钟,至唐尚存,天宝后废。以钟报时始于南齐,见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注④。花:与下句之“柳”,参前王淮《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注③。⑤龙池:兴庆池。玄宗登基前旧宅在兴庆宫。宅东有井,忽涌为小池,时有云气,而黄龙见于其中。中宗景龙年间,池渐广,名龙池。按龙池与上句长乐,虽为专名,但均以指代禁中景物,不可不明,亦不可泥看。⑥“阳和”句:谓帝恩不到己身。阳和:春日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九年,登芝罘,刻石:“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穷途,处境窘困。《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⑦“霄汉”句:言己对帝常怀忠忱。《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记程显年轻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及兖诈反,赖昱得以保全。⑧献赋十年:《西京杂记》卷三记“(司马)相如将献赋,未知所为。”按汉时盛行献赋求官,如班固即因此得官。唐时犹有此风,如杜甫科举未第,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诏集贤院。⑨白发:自指。钱起当时三十来岁。白发为叹老嗟贫之词。华簪:指裴舍人。古人以簪固发于冠。华簪指代高官。陶潜《和郭主簿》:“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语译】
    二月里,黄鹂飞翔上林苑;京都春,紫禁城,晓来天阴阴。长乐宫中晨钟起,飞传花外尽;龙池侧畔柳色新,雨中更青深。有道是,中春阳气布,却为何,散不去我穷窘憾恨生;唯有灵明一点,忠忱常怀,恰似泰山捧日心。最可叹,十年献赋京都游,即今功名未有成;白发渐生满面羞,如何相对,华簪高官人。
【赏析】
     钱起后为大历宫廷诗人之魁,从这首未达时的作品,已不难看出端倪。
     诗的上半篇写雨中宫禁春景,后半抒发求宦无成,渴求汲引之思。“阳和不散穷途恨”句是前后关锁。“阳和”承上,“不散穷途恨”启下,后文“霄汉”、“捧日”、“献赋”、“华簪”等,又始终关合诗题“阙下”之意,全诗脉络分明,针线绵密,法脉正是唐代宫廷体正格。
     本诗虽然意不出群,却能广为流传,这无疑得力于“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状物细腻而包蕴丰富。《唐诗向荣集》解析道:“钟声从里面一层一层想出来,柳色从外面一层一层看进去,才觉得‘尽’字‘深’字之妙。”《增订唐诗摘钞》又评云:“花外尽者,不闻于外也;雨中深者,独蒙其泽(指皇恩)也。”二评一论笔法,一论内含,均有一定见地。但诗之佳处尚不尽于此。植花柳是唐宫禁有代表性的景物,“长乐”、“龙池”二专用名又是汉唐宫室之有代表性者,其字面含义更带有一种富丽祥和,龙兴飞腾的况味,对此,如一味摹写,必浓丽近俗。诗人十分巧妙地化浓为淡,从声(钟声)与色(柳色)着墨,并利用禁重之地春晨阴雨的特殊时地,使富丽的景象蒙上了一层淡远朦胧的意味:“花外尽”其实是将尽而未尽——完全尽了又如何知道是晨钟声呢?“雨中深”既写出雨沃柳枝的新鲜,又体现了远望朦胧,重重掩掩的感觉。将实象化为感觉,便使这两句诗于华赡之中表现出宽远不尽的意韵来;而舍人沃恩,自己雨露不沾的怅羡之感,也在这华赡而稍带朦胧的景致中得到了若即若离的表达。宫廷体必然华赡,于华赡中见远致是初唐以来宫廷诗努力追求的境界,沈宋始有创获,王维集其大成,而钱起、郎士元他们是其嫡传,并更趋精致细微,较读以下三联:
     汉家宫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沈佺期《兴庆池侍宴应制》)
     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钱起本诗)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QQ mail_outline E-mail
公众号
公众号
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
OC-EFI定制
OC-EFI定制
创建WIFI码
创建WIFI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