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88.同题仙游观
同题仙游观①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②,风物凄凄宿雨收③。
山色遥连秦树晚④,砧声近报汉宫秋⑤。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⑥。
【注释】
①同题:与人同游一起题诗。仙游观;道观,在长安。②五城楼《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此指道家胜境。③凄凄:原意云雨起貌,这里指经雨风物之清虚韵致,与凄凉不同。宿雨:隔夜之雨。④秦:长安一带。⑤砧声:从全句看,这里应指捣练。练,熟丝,秋日捣练为缝制冬衣作准备。
汉宫:以汉代唐。⑥丹丘:仙山。《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语译】
初见仙游观啊,恰似仙家胜境五城十二楼;隔宿的秋雨已消停,风光景物更显得虚静清秀。翠淡的山色,遥连着薄暮之中长安树;捣练的砧声近在耳,似乎在报告宫苑已入秋。月照松林,扶疏的枝隙间,光影投射斋坛上,是这样的空清静谧;风送清香,循踪可见细草间,灵洞小小分外幽。有什么必要,再将世外仙境去寻访?胜境人间本来有,如这里,就仿佛仙山丹丘。
【赏析】
这诗着力表现道教胜境的清虚悠远,而安排在秋令雨后的特定背景中,通过近远、巨细、虚实等手法着重于感觉上突出之,分外有远韵。
首联点明时地节令,上句“仙台初见五城楼”,是“初见仙台五城楼”的词序倒置,突出“仙”意;二句“风物凄凄宿雨收”又是因果倒置,将“凄凄”——雨后清虚疏落之状前置,这样就有效地立定了一诗主旨。二、三两联是“风物凄凄”的具体化。二联是大背景的铺展,三联是细部的刻画:暮气中,山色遥接树色之朦胧,报秋的砧声之无形而有声,都有效地渲染了清虚空静。这里用得最好的是“遥”、“近”二字,树色相连本由近而远,但在暮色中却显得影影绰绰,分外地遥;砧声本远,唯其空静清寂方显得分外地近。遥、近二字相反相成,有效地完成了清静的大背景的铺展,由此而酝生了第三联的细致刻画:松影落坛是月的作用,细草香闻是风的作用,但二句不用“月”字、“风”字,这就更使人体味到月之清、风之轻,体味到那杳不可测的清虚的神韵。如果说二联为三联铺展了背景,那么三联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二联的意境得到了深化,从而相辅相成,完成了道家胜景清虚意况的传达,遂自然而生尾联寻仙不须远之想。
中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大历诗云:“体状风雅,理致清新”,本诗很典型。不难看出,其利用声、光、色彩,通过巨细、虚实、正反等手法,写物如绘,传神象外的手法是王维的嫡派正传。
翃,读音:
[hóng] : 飞;虫飞。
谧,读音:
[mì] : 安宁;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