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92.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⑥,故垒萧萧芦荻秋⑦。
【注释】
①穆宗长庆四年(八二四),禹锡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经湖北大冶东西塞山而作本诗。西塞山为长江险隘。三国东吴江防要地。②“王濬”句: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人,晋益州刺史。受晋武帝命,造楼船可容二千人,为伐吴之举。太康元年(二八○)正月自益州(今四川成都)沿江而下,直取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攻占石头城,吴主孙皓出降。③金陵王气:金陵即建业。战国楚威王时见其地有王气,乃埋金以镇之,故称金陵。秦始皇并天下,因望气者之言,改为秣陵。三国吴时又改称建业。④“千寻”句:东吴为抵阻晋水师顺流东下,横江设铁索,王濬以火焚断之,遂长驱直下。⑤石头:石头城,又名石城、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石头山后。后汉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起土坞,改名石头。晋义熙中,始累石加砖。为攻守金陵必争之地。⑥四海为家日:全国统一时。《史记·高祖纪》:“天子以四海为家。”⑦故垒:旧时战垒。
【语译】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顺流而下,金陵的王气已黯然无光。江防的千丈铁锁沉入了江底,石头城上,一片白旗,是吴主出降。自那时起,人世又经历了多少伤心之事,可金陵的山势,依旧枕着那寒冽的江流。今日里,四海太平天下一家;旧时的战垒萧萧,默对着芦苇灰白天气秋。
【赏析】
这诗咏晋、吴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中唐以来,藩镇拥兵自重,元和初年,李锜就曾据江南东道叛乱。诗的末尾,显然有所为而发。
诗的佳处在于将历史的兴亡与哲理的沉思,熔铸入苍茫雄阔的景象中,词意流转而气象宏大。体格上承杜甫《咏怀古迹》,而又表现出中唐七律内容上注重理念的提炼,格律上倾向圆转流荡的时代特征。方观丞曰:“前半专叙孙吴,五句以七字总括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局阵开拓,乃不紧迫。六句始落到西塞山,‘依旧’二字有高峰堕石之捷速。七句落到怀古,‘今逢’二字有居安思危之遥深。八句‘芦荻’是即时景,仍用‘故垒’,终不脱题。此抟结一片之法也。至于前半一气呵成,具有山川形势,制胜谋略,因前验后,兴废皆然,下只以‘几回’二字轻轻兜满,何其神妙!”(方世举《兰丛诗话》引)所评甚切。
《唐诗纪事》卷三十九云:“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刘满引一杯,饮已即成,曰:‘王濬楼船下益州…’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于是罢唱。”可见本诗当时已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