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001.感遇 二首
感 遇① 二首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谁知
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⑦。
【注释】
①九龄《感遇》十二首,本诗第一。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因李林甫排斥,贬荆州长史期间。感
遇,因所遭遇而感慨。初唐陈子昂有《感遇》三十八首,遂相沿成为五古的一种体式,实上承阮籍《咏怀》七十
二首。多用比兴,抒写不平。②兰:兰草,又名春兰,属兰科。一说为泽兰,属菊科。按:泽兰秋花。因此
当指兰草。 葳蕤(wi rui):花叶繁盛下垂状。③桂华:“华”通“花”。秋桂色黄白,故称皎洁。④自
尔:自然而然地。尔,词尾。③林栖者:即隐士。⑥坐:因。⑦美人:喻君王或权要,屈原《离骚》:“恐
美人之迟暮”,即指楚怀王。
【语译】
春兰叶叶纷披,秋桂分外皎洁。那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自然蔚成了美好的时节。又
有谁知道林下栖息的隐士,最钦佩兰桂的风节–与它们相对相悦。草木自有自然的本
性,又何必希求美人来攀折? (隐士自有他们的操守,又何求他人来荐举?)
【赏析】
本诗以春兰秋桂的丰茸皎洁象喻隐居君子的亮节高风。“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是全诗
关锁,那种出于内质秀美的自生自荣,不为物染的生命力,是诗中物与人的共通点,因而,诗的脉
络由此二句而自物及人,并自然引出全诗的结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至此,不求攀折
的“本心”是指物还是指人,已浑然不可分辨了。《楚辞》以芳草美人喻志,本诗承继了这一传
统,而由博返约,变瑰丽为清丽。明胡应麟评九龄《感遇》与前此初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说,子昂是“古雅益以气骨”,九龄是“清淡益以风神”,很精到。不妨以子昂《感遇》之二与本诗
稍作比较。诗云: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
落。芳意竟何成。(诗中的“若”也是香草,即杜衡,芊蔚是丰茸貌;蕤是花下垂貌。)
细细品味,可感到子昂亦用比兴,而诗旨至结束便已显豁。“幽独空林色”与他那首“前不见
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同一意思,在激楚的音节中表现了横绝一世的气概。而九龄
本诗,则虽有哀怨却表现得不迫不促,淡淡说来而有不尽枨触的余音。魏晋之交阮籍有《咏怀》七
十二首,子昂、九龄这两组诗是其遗脉,而分别代表了胡应麟所说的唐人五古的两种走向。相比
而言“古雅益以气骨”的子昂复多变少,而九龄则新变更多,表现了唐人五古的主体走向,这大概
也是蘅塘退士以九龄《感遇》为《三百首》互古首章的用意所在吧。
九龄诗的这种变化,固因个人气质,但也与时代相关。从子昂到九龄,正是唐代政治史上寒
士与士族抗争最烈的时代,子昂在前期,故心声发露悲壮;九龄在末期,是盛唐在宰相位的最后一
位寒士,开元二十四年九龄罢相后,便是士族一统天下,因此他的心声,便不复初唐及盛唐初寒士
的慷慨激昂,而变得散淡凄楚了。就此而言,九龄《感遇》可称是时代之音。
其二①
江南有丹橘②,经冬犹绿林③。岂伊地气暖④,自有岁寒心⑤。可
以荐嘉客⑥,奈何阻重深⑦。运命唯所遇⑧,循环不可寻⑨。徒言树桃
李⑩,此木岂无阴⑪。
【注释】
①《感遇》十二首之七。②江南:长江之南,唐代的江南概念比今天为广,分江南东、西两道,除江渐地
区外还包括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地区。诗作于贬荆州长史时,在今湖北。 丹橘:红橘。
③犹:还是。④岂伊:难道那儿。 ⑤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本此。
⑥可以:可以用来。与今语“可以”微有不同。荐:进献。嘉客:佳宾,暗指君王。据《尚书·禹贡》,江南
橘本是贡品。古诗《橘柚垂华实》:”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本句由此化出。⑦阻重深:阻隔重重深深,
暗指君王身边的权要佞幸者。⑧运命:即命运。唯:只能。⑨ 循环:指命运的否泰交替。全句指
命运如圆环,无法分别扪摸得其终始,而不可探究。⑩徒言:徒然。树:种植。《韩诗外传》记赵简子语:
“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这里反用其意。⑪此木:指橘树。阴:树荫。
【语译】
江南的红橘树啊,经历了严冬,还是绿叶满林。难道仅仅因为那儿地气偏暖?不,是红
橘自有御霜抗寒的本性。这珍贵的果子,本可以献给上宾,可奈何山重水险,阻隔深深。万
物都只能听凭命运;天道循环,这道理又何处去探寻?人们都喜爱那艳丽的桃李;这红橘,
难道就没有浓浓的绿荫?
【赏析】
屈原有《橘颂》,歌唱丹橘“独立不迁”的品格以自抒志向。九龄贬地正是屈子行吟的故楚之
地,故法前贤,咏橘以见志,便是情理中事了。前四句正面咏橘,与上诗一样,突出其本性之美,
“岁寒心”是诗旨所在。三句“岂伊地气暖”反问,四句“自有岁寒心”便成警句。五、六两句居中,
宕开一步,言丹橘虽美却进献无门,是古诗“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的发挥,由正咏进入侧写,
慨叹怀才不遇,佞小蔽贤。由美质与阻深的对比中自然引出结束四句,叹命途多外,天意难问,却
妙在最后两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以桃李阳艳,反衬丹橘寂寞,冷然一问,正见出盛唐失
职寒士的心态–悲愤之中的强项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