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005.望岳

Mr.PLB 诗词 508

                 望    岳①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钟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

荡胸生曾云⑥,决眦入归鸟⑦。

会当凌绝顶⑧,一览众山小⑨。

【注释】
      ①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杜甫洛阳应试落第,漫游齐、赵,经泰山远望而作。岳,高峻的大山,泰山称东
岳,为五岳之一。②岱宗:泰山别称。岱,始;宗,长。东岳为五岳之长。夫:语气词。 ③齐鲁:泰山之
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了:尽。④造化:创造化育,指大自然。 钟:萃集。 神秀:秀美而有灵
气。⑤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割,划分。 昏晓:指山南山北明晦不同如晨昏。⑥荡胸:使心胸动
荡。曾,通“层”。 ⑦决眦:眼眶裂开,极言睁大眼睛远望。人:没。⑧会当:终究要。凌:登临。
绝顶:最高峰。⑨《孟子·尽心》上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语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它究竟如何?横跨齐鲁两境啊,青青的山色绵延无穷。化生万物
的大自然,将天地的灵秀之气在此集萃;峻峰入云啊,又将山南山北分成两部一山南明朗
如清晨,山北晦冥似黄昏。我为泰山的气势震荡,那缭绕山云,似乎发自我的心胸;我睁大
了双目,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那山壑的深处。总有一天啊,我会像那位至圣先
师,登上那泰山最高峰;到那时,天下的山峦啊,尽收眼底,有哪个比我高?

【赏析】
     这是首游览诗。全诗以“望”字贯串,前四句写望中所见,五、六句写望中所感,七、八句写望
中所想,从而显示了感情与自然浩气沟通的心理过程。全诗遣词峻刻,雄奇伟岸;篇末用典,由望
岳而生登临之想,表现了青年杜甫,不因文战失利而气馁,高自期许,壮志凌云的大气。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格言固然广为人知,但青年读者中晓得它出自《孟子·尽心》篇的,只怕
不多;而这恰恰是读透这首诗的关键。所谓“尽心”,意思是尽其心而与天道相通。这话不好懂,
但不要忙,读完本诗,当可自明。
     诗以设问唱叹起,一开始就生动地表现出岱岳在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惊羡感。这一问下缩一
至四句。二句先从广袤展开来答问:泰山横跨齐鲁,青苍的山峦绵延不绝,一望而无尽;第四句则
从奇峻渊深着意刻画,说峻峰高耸入云,遮蔽了日照,因而将同一山区切割成了明暗不同的南北
两部分。二、四句之间,则以“造化钟神秀”连缀,神秀既兼千里青苍与万仞峻深而言,又赋与岱岳
以灵秀之气;而“钟”字更起一种由广衰收聚到一点的感觉,从而又赋予泰山以拔地而起的动态及
其内含的势能。唐人诗写山,从广度、高度两面着笔并不罕见,但是能同时成功地写出深度,以深
见高,于满纸烟云中见其气势神韵的,当推此诗为第一首。
     “山者,气之所包含”(《春秋元命苞》),岱岳的磅礴大气激动着诗人的心胸,使他感到生命似

已与天地浩气合一。本来是大山“含精藏云”(同上),而此时他感到这山云似同从自己心中生发
蒸腾;他的双目也似乎因心中吸取了大山的精气而分外清明,竟能追送着一点飞鸟,隐没到山谷
深处。这五、六句是全诗的关锁,由望中所见转入望中所感,将山岳大气拍合入我之情怀,于是,
豪气勃动,不可掩抑,终于发为尾联的望中之想。这里“会当”一词深可注意,诗人此时并未登山,
而是说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岱岳最高峰,到那时,天下群山就必将尽收眼底。这就不仅紧切题面
“望”字,而且隐隐显示了他当时的心态:一第得失,何足计较;后来者居上,看谁能笑到最后!
      于是可体味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联名句究竟好在哪里了。这是豪言壮语,但豪
言壮语如没有志气感情作依托,便成了空洞的叫嚣。杜甫则不然,他在望岳中自然地将自己落
第后的感愤,与岱岳的奇秀磅礴之气相交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在宏伟的大自
然感召下,诗人将感愤升华为奋发向上的豪情,这也就是《尽心》所谓的尽其心与天道相通。杜
甫是在以他奉行终身的儒道自励,而这义理,这志气,又通过精细的章法与用典不啻似口出的
技巧,被含而不露地组织到诗歌中去,已可初见他的“沉郁顿挫”.
     杜甫有“诗圣”之称,这既指他诗中的情志根柢于圣贤之道,又指表达情志的诗艺出神入化,
即所谓“圣于诗”。在他这首早作中已可见其端倪。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QQ mail_outline E-mail
公众号
公众号
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
OC-EFI定制
OC-EFI定制
创建WIFI码
创建WIFI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