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 012.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①
王维
斜阳照墟落②,穷巷牛羊归③。野老念牧童④,倚杖侯荆扉⑤。
雉雊麦苗秀⑥,蚕眠桑叶稀⑦。田夫荷锄至⑧,相见语依依⑨。即此美闲
逸,怅然吟式微⑩。
【注释】
①渭川:渭水流域的平川。②墟落:村庄。 ③“穷巷”句:《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兮,牛羊下
来。”本句似得其启发。穷巷:深巷。④野老:老农。 ⑤荆扉:柴门。 ⑥雉:野鸡。雊[gòu]:野鸡啼叫雊。
秀:谷物吐穗叫秀。 ⑦蚕眠:蚕要经四次蜕皮休眠方吐丝结茧。⑧荷:扛。 ⑨依依:这里是形容久语
闲适亲近状。 ⑩式微:《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此用“胡(何)不归”之意。
【语译】
夕阳西斜,映照着村庄;僻静的小巷中,牛羊正来归。田翁挂念自家的牧童儿,倚着拐
杖在柴门边候望;麦田里,雄雉叫了,吐穗的麦苗儿正茁壮;蚕儿已过了三眠,村边宅头,桑
叶已变稀。农夫们两两三三,扛着锄头回到村口;碰见了,就随意拉拉家常。望着这幅农家
,我更羡慕闲居安逸,不由得怅恨地吟起古诗《式微》-为何不归田!
【赏析】
约在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王维于终南山置别墅,开始亦官亦隐,这是二十四年张九龄罢
相,王维对前途失望后必然的归宿。诗的主旨在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式
微,胡不归!”的古歌,是对时局失望的逃世者之歌,自然寄托了王维当时的心态。不过这也是隐
者常有的想头,不足为奇;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当时王维对”闲逸”的体会,请细玩前八句。
设想这样一幅乡村黄昏长卷:它有深长而依微的景深,小村深巷,两两三三牛羊来下,沐浴于
迷濛的暮色中。画面中心,是那位倚杖傍门的田翁,他应当在远眺,企盼着画面外那将归的小牧
童他的幼子或者孙儿。屋旁是绿叶已稀的桑树-古时宅旁种桑以供蚕;所谓“蚕眠”,当从
“桑叶稀”体味出来。桑树外是麦田,北方麦苗秀应是农历三、四月光景。而那鸣叫的雉,也是看
不到的,应从麦苗的婀娜形态中才能“听”到。作为田翁的陪衬,在画面近前处是几个荷锄的农
夫,“语依依”,当是从他们亲昵的神态中感悟而来的。注意这儿个农夫在画面上的位置,一定不
能太显著,不然就会喧宾夺主。画面完成了,我们必能注意到画面的特色确是闲逸,闲是静,逸是
生趣。这生趣,是王维所最注重的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依依”的素朴的情。有情便不真正出世,
这种态度,正是陶渊明以来以道玄之趣为内核的山水田园诗的根本所系。山水田园诗以后又有
完全出世间,以空静寂灭为主旨的一路,那是由王维的《辋川绝句》开创的,所以建议将本诗与五
绝部分选自《辋川绝句》的王维诗对读,则不仅可知王维诗风变化,更能对山水诗由主玄趣到主禅
趣的转关有一大体了解。
王维自称:”宿身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他的画,真迹已不存,但从这首“诗画”(苏东坡语)中,
可以揣摩到王维一定深知画理;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他的诗不比画差,更有画笔不能到的妙处:那
牧童、那蚕也许还可画,但画上去便大煞风景;至于那“雊”声,那“依依”之语,画得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