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 024.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①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③。
归棹洛阳人④,残钟广陵树⑤。
今朝此为别⑥,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⑦,沿涧安得住图⑧?
【注释】
①兴元元年(七八四)冬,应物卸去滁州刺史,次年夏归赴洛阳,由滁水入长江至扬子口时所作。扬子
口,津渡名,在今江苏江都县南近瓜洲处。元大校书,未详何人。校书为校书郎,官职名。 ②去亲爱:离开
亲爱者,指元大。③泛泛:舟行漂泛状。 ④归棹:归舟。棹,船桨。 洛阳人:应物在代宗广德永泰年间
曾任洛阳尉,罢官后曾居洛阳同德寺多时,离去时有《别洛阳亲友》等诗,知他在洛阳多故旧,故归洛阳。洛
阳:今河南洛阳。唐时为东都。 ⑤残钟:钟声的余响,从诗题“初发”看当是晨钟。广陵:今江苏扬州。
⑥为别:作别。⑦此句“世事”下省“如”字。 ⑧沿测:顺流叫沿,逆流叫洄。此以行舟比世事。安得:
怎能。
【语译】
告别了亲爱的友朋,满心凄凄;离舟儿漂漂,渐渐驶入了江天的烟雾。船儿载我归向洛
阳,可心绪还牵萦着广陵城外,江村上,佛寺钟声的余响。今日里此地一相别,到何处,几时
方能再相逢?世事真像这漂浮的小舟,随流逐波,又怎生,由得了我。
【赏析】
从有关诗作推断,应物此行当由滁水入江水至扬子口(今江苏扬州南),更沿漕渠入淮水,西
行入汝水,更北上向洛阳。依常规,至洛后当进京述职,然后于秋日为江州刺史,诗当作于去扬子
口时。历来注本于本诗及《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二名作之作时均含糊,故说以备参。
赠别诗一般起笔先写别离,再悬拟途中景象心情,而以惜别或悬想别后思念作结。本诗则不
然,起笔先写去后舟行,“凄凄”、“泛泛”二叠字道尽烟波江上之迷惘心境。然后以“归棹洛阳人”
点明去向之远,“残钟广陵树”挽转,同听始发处佛寺钟音在朦胧夜色中曳响,一种满盈的悲凄遂
弥漫于江天,将诗人的心紧紧系住;然后自然迸发出此地相别于一旦,何处重逢于他年的惊觉,不
禁感慨世事之难以逆料,正如波上之舟,要想停住再与故友一晤,也竟不能。
从技法而言,“归棹”二句的位置是逆挽,有此一折,诗势便不平弱,试想,如先写“残钟”再写
“归棹”,下文“今朝此为别”就无迸发而出之真切感。更细味之,这逆挽似又不仅止于技法之高
明,而更是特定的心境所致,即所谓“痛定思痛,其痛更甚”
按诗人与元校书分别时带有一种迷茫感,“泛泛入烟雾”,行行无已中猛然想起此归是向数百
里之外的洛阳,遂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痛感,于是回望树色,但闻钟声,其痛难堪,这时方感今朝
一别的分量之重,下四句的抒怀方有不可遏抑之势。这种心情,在有过远别经验的读者,当不陌
生。说诗人这一逆挽完全是情之所致,无意得之,也许无据;但说它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真情,
达到了情辞的高度统一,当不为过。可见所谓名句,只有在诗歌的整体中,在全诗的感情节奏中,
方能显示不尽的艺术魅力;不然,只能是等而下之的秀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