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 030.晨诣起师院读禅经

Mr.PLB 诗词 568

        晨诣起师院读禅经①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②,清心拂尘服③。
闲持贝叶书④,步出东斋读⑤。
真源了无取⑥,妄迹世所逐⑦。
遗言冀可冥⑧,缮性何由熟⑨。
道人庭宇静⑩,苔色连深竹⑪。
日出雾露余⑫,青松如膏沐⑬。
澹然离言说⑭,悟悦心自足⑮。
【注释】
      ①本诗是宗元在德宗贞元初贬永州司马时作。诣,趋访。 超师,法名超的禅师。 禅经,佛家经典都
可称禅经,而从诗句看此当特指禅宗的经典。 ②“汲井”句:清晨初汲的井水叫井华(花),道教修炼法以为
汲井华漱饮有健齿益身之效,后亦为佛教所吸取。寒:井花冷冽引起牙齿寒的感觉。 ③”清心”句:去除杂
念,拂去衣上的尘土。这句承上句,因漱井花而心清,而拂衣整肃。 ④贝叶书:指禅经。贝叶是贝多岁树
的树叶,古印度人多取以写经,故称佛经为贝叶经、贝叶书。 ⑤东斋:东厢的斋舍,这里当指超禅师的斋
房。⑥真源:佛教语,意为作为源头的真如法性。超脱万物(虚妄)之本体叫真,常住不改不变叫如。禅宗
认为这种识得万物为虚妄的常住不变的灵明佛性在于万物心中。只是平常为世务俗物所蒙蔽罢了。了无
取:言世人对真源一点不懂,常从身外求之。 ⑦“妄迹”句:佛教认为真如法性是唯一的实际,万物只是它
的化现,虽有,但只是虚妄的迹象。禅宗更从心即是佛的观点出发,认为一切文字包括经书也在叮弃之列。
这句意思谓,世人读经,只胶着于文字表面,而不解言外之不可言说之意方是真源。 ⑧“遗言”一句:指所
读佛经,因是前人遗下的文字,故称。 冀可冥:希望能够冥合潜通。⑨缮性:语出《庄子》,佛家借用之,
指修养本性,发明心地。 何由熟:怎样才能精熟。 这两句是反问,意指真如在心。参语译。⑩道人:
得道之人,此指超禅师。⑪深竹:竹林深深。⑫余:残存。⑬如膏沐:说青松如经洗涤上油。沐是洗
头,高指发油,用作动词。⑭澹然:澹泊不为事物所动心。然是词尾。 离言说:超脱于文字语言之外。
⑮悟悦:指禅悦,因悟禅而超然物外的怡悦精神状态。 心自足:归到即心即佛。
【语译】
      清晨起,汲井花,水泉寒冽,漱齿更清神;拂去衣上尘,污垢褪,内外俱洁净。闲来抽取
佛家书,信步出东斋,随意读;(叹世人,)读经浑不解真谛,唯将纸上文字,皮相来追逐。倘
若前圣遗言可参通,又何必,返向自心修养得真源。超禅师,得道人,庭院不染屋宇静;苍
苔色青青,延展渐连深竹林。初日升,雾露消,氤氲[yīn yūn]有余清;更见青松葱青,犹如膏
油滋润水洗净。见此景,更知心性恬淡原为首,正不必,死参文字经。悟本性,是禅悦,心地自足,
触处尽通明。
【赏析】
      诗分三层:起四句写晨起读经,“真源”以下四句就读经生发顿悟议论。“道人”以下为顿悟后
所见庭院自然景色,也反过来证悟了前所议论,得出最后两句的结论。诗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坊
间注本对诗意的理解却多有问题,甚至有以此诗为用儒道思想讽世俗佞佛的。这种误解的原因
在对“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两句的解释。其实,最后两句已很清楚地作出了提示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是典型的南宗禅思想。佛经为佛氏“三宝”之一,而南宗禅起,力
诋“文字禅”,甚至以经书为粪土,倡言不假文字,单刀直人,直探心源。因为他们认为,人人心中
都有佛性,所谓“即心即佛”,“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
经书是前人所作,而且“言不尽意”,一味参经,死于句下,是丢了根本,只有“潸然离言说”,“直指
人心”才能发明心地,“见性成佛”,即所谓“悟悦心自足”。由此返观“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是说:如果一心希望参透前人留下的经书,那么怎能专注于修养心性,发明心地呢?
      明白此理,诗人顿感心地通明(顿悟),于是“触类是道”,眼前的苔色草木无不与悟道的诗人
心心相通,呈现出一派活泼泼的生机。这就是稍前僧皎然所说的“性起之法,万象皆真”(《诗
式》,稍后大珠大师所说的“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前人激赏“日出雾露余,青
松如膏沐”一句“能传造化之妙”(宋·范温《潜溪诗眼》),然而如不从禅理来理解,总是隔靴搔痒。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QQ mail_outline E-mail
公众号
公众号
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
OC-EFI定制
OC-EFI定制
创建WIFI码
创建WIFI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