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 056.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并序

Mr.PLB 诗词 767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①并序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②,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③,壮其蔚跂④.
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⑤ ,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
浑脱⑥,浏漓顿挫⑦,独出冠时⑧,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⑨,晓是舞
者⑩,圣文神武皇帝初⑪,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
颜⑫。既辨其由来⑬,知波澜莫二⑭,抚事慷慨⑮,聊为《剑器行》⑯。往者吴人张
旭⑰,善草书书帖⑱,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
激⑲,即公孙可知矣⑳。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㉑,天地为之
久低昂㉒。煙如羿射九日落㉓,矫如群帝骖龙翔㉓。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㉕。绛唇珠袖两寂寞㉖,晚有弟子传芬芳㉗。临颍美人
在白帝㉘,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㉙,感时抚事增惋伤。先
帝侍女八千人㉚,公孙剑器初第一㉛。五十年间似反掌㉜,风尘澒洞昏
王室㉝。梨园子弟散如烟㉞,女乐余姿映寒日㉟。金粟堆南木已拱㊱,
瞿塘石城草萧瑟㊲。玳弦急管曲复终㊳,乐极衷来月东出㊴。老夫不知
其所往㊵,足茧荒山转愁疾㊶。
【注释】
     ①据序首所云,当作于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十二月十九日或稍后,时杜甫出蜀留滞夔州。公孙大娘
弟子,即序中的李十二娘。大娘是开元时著名舞蹈家。剑器,古乐舞。据《文献通考·乐考·乐舞》,舞者为
女子,作男子戎装,空手而舞。表现出武健精神。 行,诗体名,参岑参《走马川行》注①, ②夔府别驾:夔
州下都督府别驾,是都督的副贰,从四品下。 元持:人名,无考。 ③临颍:唐属河南道许州,今河南临颖。
④壮:意动用法,以…为壮。 蔚跂:光彩耀人,姿态矫健。 ⑤开元五载:原本“五”作”一”,据《杜少陵诗
集》改,开元五载(七一七),杜甫六岁,较三载时四岁合理。 ⑥郾城:唐属河南道许州,今河南郾城。剑
器浑脱:将剑器舞与浑脱舞结合起来的舞蹈。《通鉴》卷二百九胡三省注:“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
多效之,谓之赵公(长孙无忌封赵国公)浑脱,因演以为舞。”⑦浏漓顿挫:酣畅而有节奏感。⑧独出冠
时:出类拔萃为一时之冠。 ⑨高头宜春梨园一伎坊内人:唐崔令钦《教坊记》记:“妓女人宜春院,谓之内
人,亦日前头人,常在上(皇上)前头也。”高头即前头人,也就是内人,内庭供奉的乐妓舞伎。妓人教练歌舞处
为伎坊,又称教坊。这里的教坊有别于唐高宗时设置的隶属于太常寺专掌雅乐,供朝廷祭享用的内教坊,而
是指玄宗于开元二年正月起选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在皇城光化门北蓬莱宫梨园别置的内教坊,乐工称“皇帝
梨园弟子”,教习丝竹。至天宝中又在宜春北苑取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这就是所谓“梨园宜春二伎坊内
人”。洎:及。外供奉:玄宗时又在京都设左右教坊于延正坊、光宅坊。右善歌,左工舞。外供奉应指京
都左右教坊的歌舞伎。 ⑩晓是舞:懂得此舞。 ⑪圣文神武皇帝:开元二十七年群臣向玄帝所上的尊
号。⑫“玉貌”四句:大意是说,大娘、自己、均非复当年,参语译。⑬辨其由来:弄清了两人的传承关系。
⑭波澜莫二:指十二娘得大娘真传,节奏意态如出一辙。⑮抚事慷慨:追感往事内心激动。⑯聊为:姑
且作。为,动词,读平声。⑰张旭:吴中四士之一,苏州人,工诗,擅草书,有“草圣”之称,见《新唐书·文艺
传》。⑱善:擅长。⑲“数常”四句:《新唐书·文艺传》记张旭“嗜酒,每大醉,狂叫呼走,乃下笔,或以头
濡墨而书。………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娼)公孙舞《剑器》得其神。”数常,数,
屡;常通尝,曾经。数常即曾多次。邺县,今河北邺城。西河剑器,剑器舞的一种。豪荡感激,指意态飞动,饱
含激情。⑳即:即此,从中,指张旭之事。㉑色沮丧:脸色因惊呆而惘然若失,言观者之身心为之吸引。
㉒低昂:高下,言天地也为之感染,随舞姿高下。㉓㸌:闪动貌。 羿:后羿,传说尧时十日并出,大地枯
焦,后羿射落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㉔矫:矫健。 群帝:众神。掺龙翔:驾龙飞翔。轸
原意是拉车的边马,这里作动词用。《杜少陵集详注》引晋夏侯玄赋:“又如东方群帝兮,腾龙驾而翱翔。”
㉕“来如”二句:写开场与收场。剑器舞主要以鼓伴奏,舞前鼓声喧阖,鼓声落,舞者登场,如“雷霆收震怒”;
舞时流光溢彩,波澜起伏,舞罢,伎者玉立场中,如“江海凝清光”,㉖绛唇珠袖:分指公孙大娘的歌与舞。
两寂寞:指大娘作故,歌舞并消。㉗传芬芳:指十二娘承继了大娘高超技艺。㉘临颍美人:指李十二娘。
白帝:白帝城,在夔州,本名鱼复。东汉公孙述至此,见白气如龙从井中涌出,以为祥瑞,因改鱼复为白帝。故
址在今四川鱼复白帝山上。㉙既有以:即序文所说“既辨其由来”之意。有以,“有所以”之省。即有原委。
㉚先帝:指玄宗。 八千人:极言其多。 ㉛初第一:本第一。 ㉜五十年;自开元五年(七一七)至大历二
年(七六七)正五十年。似反掌:语出《汉书·枚乘传》:“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原意极易,这里指时光易过。
㉝“风尘”句:指安史之乱使唐朝衰落。澒洞,相连无际貌。㉞梨园子弟:参注⑨, ㉟女乐余姿:这里
专指李十二娘有开元盛世时女乐余风。 映寒日:语意双关,既写李十二舞罢日暮,又值冬季,更兼有时局非
复盛时,舞者非复盛年之意。㊱“金粟”句:玄宗葬泰陵,在长安附近蒲城金粟山,参《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
画马图》诗注㉛。 木已拱,语本《左传·儒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木已拱矣”。拱,双手合抱。玄宗死于宝
应元年(七六二)四月,广德元年(七六三)三月葬泰陵,至此约四五年。木已拱是想像之词,突出不胜往事之
感。 ㊲“瞿塘”句:应上句言今事更萧索可悲。瞿塘峡为三峡之一,夔州在瞿塘西。这里泛指诗人所在的
峡中。石城,即指白帝城,城据白帝山而筑。 ㊳玳弦急管:指剑器舞所用乐器。古代弦乐器多用玳理为
徽,故称玳弦。急管,节奏急促的管乐器,这里与玳弦并列,玳、急是互文,指精美的乐器曲终转急。㊴月
东出:承上“映寒日”,见时间已由暮人夜了。㊵其:语助词。 ㊶足茧:言长年奔走足底生茧。转愁
疾:越来越愁苦。
【语译】
      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州别驾元持的府第中,见到了临颖人李十二娘表演剑
器浑脱舞,不禁为她的耀人光彩、矫捷姿态所感奋。因而问她师从谁人。李十二娘答道:
“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啊。”(于是,我不禁想起)开元五年,当时我还幼小,记得在河南郾城
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那舞姿酣畅俊逸,刚健而节奏分明,出类拔萃,可称一时之冠。
当时从内廷供奉的宜春、梨园两教坊,到宫外京都左右教坊随时应诏的内外歌舞伎,懂得这
种舞蹈的,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可叹今天,不仅大娘昔日的玉貌锦衣已经逝去,我也已
成白首老人;连她的弟子也已经年过青春。我既已问明了李十二娘的师承,知道她意态节
奏与大娘如出一辙,不禁追感往事,激动不已,作此《剑器行》,慰情聊胜无。当年吴人张旭,
擅长以草书作帖书,曾多次在河北邺城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从此草书的技法境界有
长足进展,激情澎湃,意态飞动。从中就可知公孙大娘舞艺是何等精妙啊!
      诗:昔有佳人公孙大娘,每舞起《剑器浑脱》,惊动四面八方。她的气势使围观如山的人
群惊愕迷惘,连高天厚地也随之起伏低昂。她飘落间,如同后羿射九日,一片电光石火飞
落;她腾举时,又像群仙驾龙车,在空中矫捷翱翔。她在如雷的鼓声中登场,身形一现鼓声
歇;她在惊风骇浪般的动作中收势,亭亭玉立,那气韵就好像江海波歇,凝作一派渊然清光。
年过月迁,那美妙的歌唇舞袖,已成为历史的余光;幸亏有那晚年弟子李十二娘,传承了大
娘的风韵精华。十二娘本是临颖人,新近来到此地白帝城;就在当年的曲子中,她既歌且
舞,出神入化。为有公孙大娘的往事,她与我相互问答;感念当今的纷乱世事,追忆那开元
之世的盛况,我们,不禁更加惋叹神伤。想当年,玄宗先帝宫中侍女共有八千人,公孙大娘
舞剑器,本推第一压群芳。五十年间,世事变幻如同翻掌;安史之乱的风尘,浩浩茫茫,使王
朝昏暗无光。先帝亲教的梨园子弟,风流云散,好像一片轻烟;硕果仅存的歌伎舞女,在惨
白的日光中衰老。如今,金粟山南,先帝的墓木已经合抱;翟塘峡口连石城,草木萧瑟亦已
变黄。舞场上,丝竹乐调声转急,急弦繁柱间,舞曲戛然收响。舞歇歌罢,乐极反生悲伤;方
知觉,一轮明月,已经冉冉东上。感念无已,老夫我恍恍惚惚,不知向何方。留恋难舍啊,脚
蹦荒山,只怕生茧的双足走得太匆忙。
【赏析】
     诗从李十二娘的师承关系,生发感情波澜,勾起对开元盛世的回忆。开头一段,用一连串生
动的比喻,酣畅淋漓地描绘出儿时所见公孙大娘的舞艺。接着便从乐舞盛衰的今昔之感,联系到
时代的沧桑变化;而眼前玳弦急管,乐极哀来的感伤,和五十年前欢娱热闹气氛的渲染,遥相照
应,更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诗以抚时感事为主题,这感慨是多方面的;而杜甫所时刻系心的
则是王室的衰微、国运的没落,故从公孙大娘身上,牵引出一条“先帝”的线索,于结尾处对已故的
玄宗表示无穷的哀悼和思念。这种忧国与忠君为一体的思想,是杜甫不可解决的矛盾。此诗题
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而写舞姿,却集中于昔日的公孙大娘身上,于弟子仅虚写数语作
映照。这正是为主题服务的。如详写弟子就必将冲淡主题。由此可见杜甫与李白在七古组织上
的不同特点:李于自然奔放中见神理,杜在法度森严中见匠心。
     写当日所见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段描绘,叠用比喻,颇见特色(参注释与语译);但最出色的我
看还是“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两句,纯从观者的感觉出之,不仅神色为之一变,连天
地似乎都随之起伏,足见舞艺入神,妙不可测。

 

本文生字(多音字)
骖,读音:
[cān]: 古代指驾在车辕两旁的马。

颍,读音:
[yǐng] :颍河,水名,在河南中部,向东南流入安徽的淮河。

澒,读音:
1.[hòng] :〔~洞(tóng)〕弥漫无边,如“运清浊之~洞(tóng)兮,正重沓而并起。”
2.[gǒng] :古同“汞”,水银。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QQ mail_outline E-mail
公众号
公众号
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
OC-EFI定制
OC-EFI定制
创建WIFI码
创建WIFI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