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 082.在狱咏蝉并序

Mr.PLB 诗词 797

             在狱咏蝉①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②,是法厅事也③,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④
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⑤。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⑥,发声幽息⑦,有切尝
闻⑧。岂人心异于曩时⑨,将虫响悲于前听⑩?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⑪:故洁其身
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⑫。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
为变,审藏用之机⑬,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⑭;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
真⑮。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⑯。仆失路艰虞⑰,遭时徽
纆⑰。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⑲。闻蟪蛄之流声㉑,悟平反之已奏㉑;见螳螂之
抱影,怯危机之未安㉒。感而缀诗㉓,贻诸知己㉔。庶情沿物应㉕,哀弱羽之飘零㉖;道
寄人知㉗,悯余声之寂寞㉘。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㉙。
西陆蝉声唱㉚,南冠客思侵㉛。那堪玄鬓影㉜,来对白头吟㉝。露
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㉞。无人信高洁㉟,谁为表予心?
【注释】
    ①高宗调露元年(六七九)骆宾王在侍御史任上,因上疏讽谏,被诬贪赃而入狱,因作本诗。②禁所:
囚禁处。垣:墙。③法厅事:一本作“法曹厅事”,法曹掌按讯决刑。见《新唐书·百官志》。厅事,中庭,
即中厅。④“虽生意”二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此用其
事。⑤“而听讼”二句:周代召公爽巡行民间,听讼于甘棠树下。《诗经·召南·甘棠》即咏其事。召公为
燕国始祖,与周公齐名。甘棠,即棠梨树。 ⑥疏引:稀疏而不绝的鸣声。 ⑦发声幽息:为“发声似幽息,
之省文。幽息,轻细的气息。蝉至秋将绝,故云云。 ⑧有切尝闻:为“有切于尝闻”之省文,意谓较过去听
到过的蝉声,更切肤关心。 ⑨曩时:过去。⑩将:抑或,还是。⑪“声以”二句:总写蝉之声德,具体见
下。⑫“故洁”四句:古人认为蝉居高树,饮清露,清德合贤达君子。又以蝉蜕皮讳称死亡,《淮南子·精神
训》: “蝉蜕蛇解,游于太清。”后道教以尸解如蝉蜕。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这四句言蝉德有仪,生死
以之。⑬“候时”四句:曹植《蝉赋》:“盛阳则生,太阴逝矣。”陆云《寒蝉赋》:“应候守常,则其信也。”是四句
所本。言蝉德有信,知出处之机。⑭“有目”二句:未详所本,大意谓蝉德有智。⑮”有翼”二句:蔡邕《让
高阳侯表》:“功薄蝉翼。”二句言蝉德有谦。⑯“吟乔”四句:《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太子友曰:”夫秋蝉
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拗挠,长吟悲鸣,自以为安。”这四句总结蝉德清高。⑰仆:我之谦称。 失路:失意
无出路。阮籍《咏怀》:“失路将如何。” 艰虞:艰难忧郁。虞,忧虑。⑱徽纆:捆绑囚犯所用的大绳。
⑲摇落:《楚辞》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后以摇落指秋,此则转意为人生晚年。
⑳蟪蛄:旧注以为指寒蝉。《孔子家语》:“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耳。”㉑平反:《汉书·隽不疑传》记隽
不疑为京兆尹,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有所平反。此暗用其事,冀幸良吏能为己平反。㉒“见蜡螂”一
句:《说苑·正谏》:“瞠螂委身曲附欲取蝉。”又《后汉书·蔡邕传》记:邕在陈留,邻人以酒食相召。有客弹琴
于屏,邕听之,以为琴音含杀心,遂返。后弹琴者告之,鼓琴时,“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
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故琴音如此。此合用二事。㉓缀诗:缀辞成诗。㉔贻:赠。
㉕庶:希冀。庶字统管以下四句。 情沿物应:犹言情动物应。㉖弱羽:指蝉。㉗道寄人知:正直之心
寄记于诗而为人所知。㉘”悯余声”句:《楚辞·九辩》:“蝉寂寞而无声。”此借蝉自指。余声亦借指本诗。
㉙“非谓”二句:指本诗并非文墨游戏,而旨在抒忧。《庄子·让王》:“我适有幽忧之病。” ㉚西陆:古人分黄
道为东南西北四陆。日绕黄道东行,行至西陆谓之秋。㉛“南冠”句:《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
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时人评云,钟仪南冠而系为不忘旧。骆
宾王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故用此典,以示贞正。侵:原作“深”,据本集改。㉜那:原作“不”,据本
集改。玄鬓影:指蝉翅似鬓影。崔豹《古今注》:“魏文帝宫人莫琼树乃制蝉鬓,望之缥缈似蝉。” ㉝白头
吟:乐府《相和歌》,古辞相传为卓文君作。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称其:“自伤清正芬芳,而遭铄金玷玉之
谤。”此用其意。㉞“露重”二句:《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二句正切《月令》
风、露、蝉三者。又沈约《听鸣蝉应诏诗》:“叶密形易扬,凤回响难任。”二句变化用之。㉟高洁:指蝉也指
已。参见前注。沈约《咏竹)》:“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语译】
    序:我囚禁处在宫墙之西,这是法曹的中庭。庭前有几株古槐,虽然生气尚可见,却已
几同于殷仲文所惋叹的古树;而在此听讼决狱,仿佛召公奭的棠梨。每到夕阳斜照,树荫低
垂之时,有秋蝉间或长吟,发声似幽幽叹息,较我过去曾听到过的,更加切肤关心。这是因
为人心与往昔不同呢,还是虫声比先前更悲切呢!啊,这蝉的声音可使人为之动容,而美德
则与贤者仿佛。所以它洁身自好,禀承了君子达人高尚的操行;而蜕壳成形,有仙境得道者
灵秀的姿仪。它候时季而来,顺应阴阳交互的期数;应节令而变,深明出处藏用的机缘。有
目而常开,不因世暗道迷而眼光不明;有翅而自薄,不为世俗尚奢而改易其自然素质。它在
微风拂动的大树上高吟,而声韵姿态并无骄纵;它餐饮高秋降下的露珠,清高而怕人知闻。
我命途不畅,艰难忧虑,遭遇凶时,身陷狱中。虽不致哀伤而自怨自艾,但未老已先见衰颓。
聆听寒蝉传来鸣声,感悟平反冤狱的声音当已传达上听;而见到螳螂曲身伺机捕蝉,又深恐
危机还没有过去。因有所感而缀辞成诗,将它赠给知己者。希冀情动于中而有物响应,能
哀怜我飘零有如弱小的秋蝉;直道寄托于诗章能为人所知,而悯惜我残蝉般将息的吟声。
这并非只是纸上的文墨,而是藉此聊抒深忧啊。
    诗:寒蝉鸣,唱彻秋声凄清;引动了,阶下囚,乡思更深深。人说蝉翼轻玄,似人青鬓,来相
对,本难忍–为何更将《白头》冤曲吟.…秋露重,翅子薄,难飞进;秋风紧,鸣声弱,空埋
沉。纵如此,高树饮清露,同我心,一何处诉,谁人信!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贵在能写形传神,咏物寄慨,毫不黏皮着骨。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
元”二句与沈约“叶密形难扬,风回响难住”较读,便可悟诗人如何将寒蝉的神韵与被拘的自我,乳
水交融般地合为一体。稍前虞世南《咏蝉》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当路者得意之语;晚
唐李商隐《蝉》诗云:“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是才士不得志语,虽与本诗寄兴不同,却异曲同
工,诗中都有人在。这便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精髓所在。

 

本文生字(多音字)
曩,读音:
[nǎng] : 以往;从前;过去的。

纆,读音:
[mò] : 绳索。

蟪蛄,读音:
[huì gū] : 也叫伏天儿。昆虫。蝉的一种。体较小,紫灰色,体、翅部有斑纹,雄性腹部有发音器,能鸣。危害林木及果树。

奭,读音:
[shì] : 1.盛大。2.消散的样子。3.恼怒。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QQ mail_outline E-mail
公众号
公众号
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
OC-EFI定制
OC-EFI定制
创建WIFI码
创建WIFI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