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 087.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寺后禅院①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③。
万籁此皆寂④,惟闻钟馨音。
【注释】
①本诗收人天宝十一载(七五二)编成的《河岳英灵集》,当作于此前。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上,虞山又名
破山,破山寺即虞山兴福寺。 ②初日:初升之日。③“山光”二句:互文,悦、空都是使动用法。意谓山光潭影
使鸟性人心喜悦空明。参赏析。 ④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语出《庄子·齐物论》。籁,原为管乐器的中虚
部分,引申指一切能发出声响的孔窍。
【语译】
清晨里,我步入这古老的山寺;初升的太阳,正照耀着山头的树林。一条小径,曲曲弯
弯,向山寺深处延伸;路尽处,忽见花木深深,将禅房掩映。山头的光影;逗引得鸟儿欢欣;
清清的潭水照见人影,使人心也如洗涤过一般清净。万物此时都没有动静,只有那佛寺报
晓的钟声馨音,在山谷间回萦、回萦…..
【赏析】
欧阳修《续居士集》曾云:“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
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话反过来说,也就是唯心与境会,泊然相合,自然而妙,方为诗之上
乘。常建这一联传诵的名句,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欲明“曲径”二句的意蕴,要倒过来先玩味后四句。“悦”字、“空”字要注意,“悦”是禅悦,“空”是空
静,都是佛氏语。佛氏认为万物皆有佛性,只是平时佛性为世尘所染;而一朝开悟,即可立地成佛。可
见后四句说的是破山寺的山光水色使诗人与万物(比如飞鸟)都达到了禅悟而空明的境界,他从而内心
充满了喜悦,终于悟到了众动复归于静的真谛-就像空山中那一缕钟磐的余音,更衬托出了空山的
静。那末诗人是如何会开悟而感到禅悦空静的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四句。诗人是在这样的气氛
中进入破山寺的:晨气清明,初日高照,山林如洗;他沿着青草掩抑的小径,曲曲折折前行,前行……也
不知走了多时,忽然眼前灿然一亮,原来幽深的后禅院中花木正盛,欣欣向荣。是这充满了生意的花木
使他顿然开悟-南宗禅说“性起之法,万象皆真”(僧皎然语),这幽深中的花木似乎拨亮了幽邃心地
中的那一点灵明,只要发明并保持着这点灵明,那末人也就获得真正的自由。于是便有了后四句心地
空明的感受。这便是本诗所内蕴的理,这“理”圆融在景物之中,使景物获得了生命,也足够读者细细地
辨味,这便是所谓理趣。
虽然,“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神遇之境,不可造作,但诗人传达这独特感受的技巧是如此高
妙。他极力在营构一种空明而又幽深的境界,清、照、悦、影、空、寂等表达清空质素的语词相互叠加;
曲、幽、深等表达深邃境界的语词又相互配合,这两组语词更相互对照,相互渗透融合,不仅描画出了深
山古寺的清幽,也有效地凸现了那象喻心地发明的欣欣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