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16.岁暮归南山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②,南山归敝庐③。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④。
白发催年老⑤,青阳逼岁除⑥。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①浩然长安求仕无成归山所作。约当开元二十年(七三二)前后。南山,襄阳城南之岘山。②北阙:竭见皇帝的宫阙。《汉书·高帝本纪》额师古注:“尚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为未央宫的一部分。后世用为典实。阙,宫观前立双柱称阙,代指宫殿。上书:上献文书向帝王或官长表述意见以求仕。③敝庐:破屋,指贫穷。④疏:疏远。⑤催:与下句的“逼”,都是心理感觉。⑥青阳:《尔雅·释天》“春为青阳”。
【语译】
再不要,上书自荐到宫阙;归去啊,回到了南山之下,我那破旧的家屋。才能不济,理当为圣明的君主抛弃;身体多病,连老朋友也自然将我远疏。星星白发,已在提醒我年岁将老;将至的春光,更已逼近了今年的除夕岁末。长愁萦怀,又怎能安睡入眠;渐见那松间的明月,照着夜窗—一片惨白,一片空虚。
【赏析】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记:“襄阳诗人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维)所知.……维待诏金銮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指诗)。忽遇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然曰:“朕素闻其人。’因得诏见。上曰:“卿将得诗来耶?’浩然奏曰:“臣偶不赍所业’。上即命吟,浩然奉诏,拜舞念诗曰:‘北阙休上书……’上闻之抚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按此事虽不可信(浩然去京在开元十八年,时王维隐淇上),但足见本诗影响,因为它道出了才俊寒士的心声:
《战国策·秦策》曾记,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铩羽而归。《列女传·陶答子妻》记陶妻劝夫隐遁远害时说过一个寓言:“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首联暗用这两个典故,而“休”字之决绝,“归”字之无奈,更将诗人京华梦散,怏怏而归的悲愤写了出来。但这悲愤不仅是感伤,首联颠倒造句法以“北阙”、“南山”并起,“阙”、“山”之高峻,“北”、“南”之广远,其字面意义更使人感到这“休”、“归”的悲愤中有一种“浩然”的大气,孤介的意慨。
颔联承上,正反相形,挑明原因。“不才”当然为“明主”所弃,但如果是“英才”,那么其主是 “明”还是“暗”呢?而浩然对自己为英才自然深信不疑,可见上句是反话。“多病”而为故人疏,这故人本已不该,更何况古人常以“贫”与“病”相谐。《庄子》载,子路高车驷马访贫士原宪,说“先生病也!”原宪答道:“宪闻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可知下句是正说而暗用此典,谓已贫而非病,故人何以太势利而不为援手呢!于天子不便直言故反说,于友人则无顾忌故正说,一反一正,怨愤狷介之慨,浮现于字里行间。
然而,怨愤又能如何?眼见得白发早现,预警着老之将至;春光早泄,催迫着旧年逝去:这怎不使诗人感到紧迫、悲伤呢!颈联上下句词序相同,但上句是顺“催”,是实感;下句是逆“逼”,是敏感,这对流式的真真幻幻的愁思,熬煎着诗人,使他长夜不眠,对着度松映窗的明月,油然而起迷迷惘惘的空“虚”之感。“虚”字是诗眼,写尽了诗人希望后的失望,怨愤后的无奈。这正是盛唐才士,面对看来比过去广阔的仕路乘兴而来,而终于败兴而归后的普遍心态。
本文生字(多音字)
敝,读音:
[bì]: 1.破旧;破烂。 2.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3.衰败。
摭,读音:
[zhí] : 拾取;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