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141.草
草①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②,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③,晴翠接荒城④。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⑤。
【注释】
①本诗一题“赋得古原草送别”。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早年应举至京,以诗谒见前辈诗人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到姓名说:“长安米方贵,‘居’亦不‘易’。”等看到本诗时,不禁叹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于是为之延誉,居易声名大振。小说家语,未必可靠。转述备参。②离离:草丰茂离披貌。③远芳:芳草远展。侵古道:渐与古道相接。④晴翠:晴空下的翠草。⑤“又送”二句:《楚辞·招隐士》:“主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此指行旅的游子。
【语译】
原野上的草啊,离披丰茂,每年经历着兴衰枯荣;野火烧不尽它倔强的根株,春风吹来,它又一次苏生。芳草远展啊,渐渐连上了古老的道路;晴日照耀下,那翠绿的一片侵挨到荒凉的外城。又一次啊,我送公子你远行去;那萋萋的绿色,延展无穷,载着我满盈的别情。
【赏析】
这是首赋得体的送别诗,前已屡见,但本诗可称焕然一新。
自《楚辞·招隐士》后,以草色寄寓别离之情成为一种典实,这是因为草色凄迷,每能引起惆怅之感,这本来是很美又很切的联想,但用得多了就不免滥熟。于是就必须创新,创新不外两种途径:有的设想新颖,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即好例;有的则靠立意超俗,这往往更重要,因新意总要借新的设想来表现,所以能兼前者之长,本诗就是典范。
诗人由他所要表现的主旨出发,一反前人一味由凄迷描写草色的传统,而选取一个崭新的角度——冬去春来后的新草来着意表现。
起笔“离离”二字先给人以春草丰茂的感受,更以两个“一”字,强调了原上草秋枯春荣,循环无已的生命力。这样首联不仅点明题意“古原草”,更由具体见抽象,使全诗笼罩在理念化的感叹气氛中。颔联更以一幅壮伟的图景使生生不尽的理念进一步形象化。古时有烧野的习俗,秋天焚烧枯萎的野草,以草灰肥地,利于新草生长。诗人将它诗化了,说野火再猛烈,又岂能烧去深埋于土中的根株,当浩荡春风再度吹临人间时,那潜在的生命力又一次苏醒,原上草也就更为迅猛地以绿色铺覆了大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全诗的警策,为了突出它,诗人不仅将它置于全诗关锁的地位,更在对法上利用诗歌的音乐性予以强调。这一联是前后串连的流水对,但在声律上却用了拗救。
上句第四字“不”,应平而仄(拗),四仄一平,突出了唯一的平声“烧”字;下句第三字“吹”应仄而平,既救了上句的拗字,又使“吹”字格外醒目、嘹亮。这样“烧”、“吹”这两个动词,既形成强烈的对抗,而上句四仄一平,下句四平一仄,更使全联的音感由抑而扬。流水对的流畅与拗救的媚奇成功地结合起来,充分传达了春草茁生的生命力。
旺生的春草不仅自生,它更绵延不绝,远远地浸淫到古道上、荒城边,在晴空丽日的辉映下,显得分外芳鲜翠碧。颈联是工对,又是互文,诗人用“荒城”、“古道”两个富有荒寂寥廓之感的意象反衬春草“芳”、“翠”的生机;更在晴日的正面渲染中,用“侵”、“接”两个动词画龙点睛,显示出春草生命的力度。这样就使得“一岁一枯荣”内含的时空感,更显得幽远寥廓。时空无尽,新陈代谢无尽,因此生命也无尽,诗人面对凄茂的草色,固然不无离别的惆怅,却更多生命不止、进取不息的感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赠与远行的朋友——满盈着深情,隐含着劝勉……
诗情是豪壮的,然而仔细品味,在“离离”、“萋萋”的草色中,尤其在“古道”、“荒城”的背景里,可以感到诗人心头有一种潜在的悲凉苍茫之感,那种对生命之谛的思索,于一位十六岁的少年而言,似乎也过于老成了。但如果明白,当时不仅安史之乱的剧变,人们记忆犹新;而且因两河藩镇争战连年,诗人从十一岁起,就奔避逃难,辗转江淮,至此已五年:就不难明白,这豪情较之初唐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盛唐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何以更理性,且蒙上了苍森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