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曾说过:
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梁实秋写过一篇文章说,他喜欢早起,在翻译《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的时候,就是趁太阳没出的时候搬竹椅在廊檐下动笔,等到太阳晒满半个院子,人声嘈杂,他便收笔。
这样持续了一个月便译成了那本书,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觉得早起翻译的那段时间是很愉快的。
中国有句谚语: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其实在这个越来越忙碌的社会中,我们太需要把早起的好习惯继续培养起来,因为早起,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

精力更旺盛
早起者通常醒得更快,而且头脑更清醒,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活动,也不容易犯困,精力更旺盛。
人体免疫力强
不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早睡早起的习惯都是有利健康的。早起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而晚睡或者缺少睡眠,都是对免疫力的重大打击。

抑郁风险小
缺少睡眠是抑郁症的一大诱因,爱熬夜的人易罹患抑郁症。而习惯早起的人,睡眠充足,做事更井井有条,准备充分,极少慌乱,因而更少抑郁。
工作效率高
“夜猫子”睡眼惺忪的时候,早起者可能已经完成晨跑、做好早餐、处理完一大堆事务。
对于当天更具挑战的活动,早起者更可能会早早制订计划并及时付诸实施。
做事更认真
多项性格研究发现,早起的人,责任心强,行动果敢,效率更高、组织性更强、目标更明确、更关注细节。

快乐感更强
早起者沐浴晨光会让心情更舒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早起者的情绪更积极,自我健康感会更好。
为人更和善
悉尼大学曾有过一项心理学研究,习惯早起的人通常更和善、情绪更稳定,不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一味的追求冒险心狠手辣,及善于撒谎玩弄人。

富兰克林说:
早睡早起可以让你健康、富有,充满智慧。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早起者呢?
1、允许自己早睡
若要早起,不能熬夜。即使你觉得你自己睡不着,你可以在床上阅读书籍。如果你真的累了,你会比自己预期的快很多而进入睡眠状态。
2、让闹钟远离你的床
不要赖床,如果闹钟离你的床很远,那么当闹钟响起时,你不得不起床来关掉它。这样做你就醒了。

3、不要说“不”
如果你允许自己的大脑对自己说不要早起,那么你就永远无法早起。不要把重回床上作为备选项。
4、找个好的理由
为自己早晨的时段设定一件需要完成的重要之事,这个理由可以让你有足够的动力早起。比如看书写作、晨练等。

5、不要做剧烈的改变
一开始要慢慢来,只要比平时早起15-30分钟就好。适应一段时间之后,再多早起15分钟,由此而推,慢慢地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早起时间。
6、利用好早起而多出来的额外时光
你可以为家人准备早餐或者去菜市场备好一天的食材;可以锻炼身体或者冥想;可以看几页想看的书;可以计划剩下的一天怎么度过等等。
慢慢的你会发现,这段时间你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人将要在一天中完成的事情。

清晨时光贵如金,如果你想让自己更优秀,让生活更美好,要记得,世界正在奖励早起的人。
一日之计在于晨,尝试早起,坚持早起,享受早起,你一整天都会有轻松愉悦的收获!
相关推荐
-
如果你想放弃,请看完这幅漫画再决定
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漫画,看后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当我们抱怨时! 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前行! 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在想着什么? 他想,上帝啊,这个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块!于是,他动手砍了起来! 砍掉之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就这样走啊走啊!走着走着,他觉得肩上的十字架还是很沉,很重! 他祈求道,上帝啊,请你让我再砍掉一截吧,我会走得更轻松! 于是,他又砍掉了一截! 感谢上帝,这样一来,他感到轻松多了! 如此,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当其他人在吃力地负重前行时,他却轻松地哼起了小曲! 啊哈!谁料,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也没有蜘蛛侠或者超人出来解救他…… 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 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 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体验;有些孤独,也只能自己品尝……人生是没有捷径的!
-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因果律
任何科学都是由他的基本原理组成的,任何科学的基本原理都是这门学科赖以建立的最基础的事实。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样有他的基本原理,但不同的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不仅仅和逻辑学有关,更和所有科学有关,可以说,逻辑学时建立所有科学的基石。因为他适用于人类的任何理性的因果推理。也就是说,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是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1.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表述就是: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我们可以来看,我们对某一事物进行描述的时候,都要把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来看。比如说一个苹果,你可以说他是一个苹果。在这的基础上你可以添加更为详细的描述,比如这是一个红色的苹果,这是一个红色的大苹果,这是一个红色的大甜苹果。但你无论怎样描述,他都不能是一个梨。也就是说,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描述与他的客观情况相一致,不然就是错误的。 2.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表述就是: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否”,不存在中间状态。 这个规律强行规定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存在一个确定的状态,不允许既是而非的状态。注意,这个规律没有要求这个“是”或“否”的状态保持不变,而是说对于某一个条件他一定存在一个明确的状态。 那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正在变化的事物该如何判断呢?那是不是介于“是”和“不是”之间的状态确实存在呢? 答案是:不存在一个介于“是”和“不是”之间的过程。 仔细想一想,变化是谁在变化?一定是某事物在变化。因此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变化。变化的事物依旧处于事物的范围内。比如说一盏灯在组装的过程中是灯么?当然不是,它只是一堆可以变成灯的零件。所以说他在变成灯的过程中还不是灯,只有组装完成的一刹那,才开始是灯。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没有“正在变成”的事物。从无到有之间没有通道。 举个例子:王小二同学是一个辩手,他通过刻苦的学习和练习逐渐变成一个优秀的辩手。如果王小二不存在,那就不存在“一个优秀的辩手王小二”了,所以他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他就是确实存在的。 所以排中律肯定的是客观存在,而变化在哪?变化在客观存在的内部。 3.充足理由律(因果律) 充足理由律的基本表述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要注意的是,这个理由仅仅是他存在的理由,而不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他的合理性。这和“存在即合理”是同一个意思。这里说的合理是合乎绝对理性,而不是合乎道理。 充足理由率也可以被称为因果原理。这个规律表示宇宙万物其存在都能找到一个充足的理由。同时这个规律按时的一点是,没有事情可以解释他本身,也就是规定了循环论证的不合法性。至于这个逻辑错误我们会在下一节再讨论。 当然了,如果一个事物是他存在的原因,他就要比本身出现的更早,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还是以王小二同学为例子。王小二的存在,是由于他父母的原因。王小二成为了一个优秀辩手,是因为读了这本教材。当然了,这里的充足理由不是必要理由,也不是全部理由。王小二可以通过自学成为优秀辩手,也可以在别人指导下成为优秀辩手,读这本教材只是充足理由之一。 4.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表述就是:某一事物在同一时刻,在同一方面不可以是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矛盾律可以看做是同一律的延伸,即当确定的X就是X时,那么在同一时刻,他就不能是非X。 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同一时刻同一方面时,矛盾律才生效。同一时刻在不同方面既是又不是,是没有逻辑错误的。比如说此刻我人在哈尔滨,我心在长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位置,一个是精神状态的想法,并不是同一方面。但我不能说此刻我人既在哈尔滨又不在哈尔滨。你总不能同时在哈尔滨和长春吧。 所以针对矛盾律可以有这样的演化——当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时,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 王小二是个男同学。 王小二不是男同学。 这两个命题显然不能同时成立。若一个成立,则另一个必然不成立,反之亦然。所以如果能判断一个命题必然成立,则它的否命题必然不成立。我们在运用矛盾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必须在同一时刻在同一方面,矛盾律才能生效,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 是不是同一时刻在同一方面。
-
《礼记》经典十句:告诉你什么叫“会说话”!
《礼记》【西汉】戴圣 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1.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礼记·表记》 译文: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不要说错话和说不该说的话。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感悟:此句意在说明做人要谨言慎行,对人不要说不该说的活,也不要做不该做的事。这既可以避免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也是君子的个人修养。事情的成败得失,很多时候取决于说话之人能否在适当的场合说出适当的话。 2.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礼记•祭义》 译文:一开口说话而不敢忘记父母,因而不说恶毒伤人的话,也就没人用忿恨恼怒的话说你,然后才能做到不辱身体,不让父母蒙羞,这样做可以说是孝了。 感悟:曾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对别人恶言相向,别人也会如此对你,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利影响,更是不“孝”的体现,古人认为轻“身”就是轻父母,轻人伦,辱“身”就是辱父母,辱祖先。因此说话之前先想到父母,不要放肆言行,这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不羞其亲 ”的要求。 3.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必须首先要体现诚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感悟:开口说话,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只有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如果获得他人的信任,那么即使是在蛮荒陌生的地方也会行得通;如果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为不恭敬实在,就是在本乡本土,也处处受阻。信用是一个人内心真诚的外在标志,也是成大事者必须坚守的重要品质。 4.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下》 译文:礼尚谦,若多人同侍长者,长者向众人发问,侍坐者当先看看周围,待他人来回答,不宜率然抢先回答,要察言观色来对答。少顷,若终无人说话,再来回答长者的问题。 感悟:言由心出,智者慎言,该说则说,适时而言。在与长者说话时,如果还没有轮到自己说话,不要急着先说,这是极其不礼貌不恭敬的行为,也是急躁轻率的表现。 5.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礼记·曲礼上》 译文:侍奉先生,如果先生问话,一定要等先生问完,再回答。 感悟:不要打断先生的话,不要插话。同样,在与别人交流时,出于对对方的尊重,最好不要主动打断别人。孔子曾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与人交往,对方没说完就打断别人抢先说,是急躁;该自己说了还不说,是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就冒然说,是“眼瞎”。 6.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 译文:处于一定的职位,而没有在那个职位上提应该提供的意见,是君子就应当感到羞耻;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是君子就应当感到羞耻。 感悟:这几句话多用于说明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讥讽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言、行的问题。有些人总喜欢把话说得很大很满,但总是缺乏行动,更没有结果。古人非常鄙视这种人。我们生活、工作中,宁肯把话说得朴实、谦虚,也不要自夸。 7.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礼记·曲礼下》 译文:朝廷之上,言动都要合理。官、府、库、朝,都是办公场所。在相应的办公场所,就要谈论所应处理的事务。 感悟:一个人不能圆滑,但要圆融,说话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个有修养的人,跟不同的人谈话,其主题都要符合对方的身份,所谈都是合乎道理的事情,这样就会使对方受益。 8. 公事不私议。——《礼记·曲礼下》 译文:不要在私下偷偷地议论公事。 感悟:有口不以私言,公事当公议、公办,如果私下议论,则有奸邪谋私之嫌疑。公事私办不可取,同样,言其所当言,“公事私议”同样不是智者所为。 9.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译文: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感悟:言与行是人主体活动的两种方式,而语言又是与人沟通交流的最直接方法,《诗•大雅•抑》中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的斑点可以磨掉,而说出口的错误无法挽回,所以说话必须要慎重,不能信口开河,而要因时因势,实实在在。 10.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 译文:有德行的人谨慎说话,注重干实事,说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语,抢先说大话,说到做不到。 感悟:人们常说“小人话杂而虚,君子话简而实”,老子也说“轻诺必寡信”,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巧辩和饰美会伤害言语的真实和诚信,不是正道所为。“实干胜于雄辩”,任何真理都不是由论辩和互相诘难而生的,欲要达到目标和求知,就要做到实干,就如词人陆游所说:“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志之人要谨记于心。
-
自我管理的8个好习惯
不幸的人或许各有不同,好运的人却拥有同样的上进心和执行力。如果你应付不了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别只会抱怨,反思你的日常习惯并加以改进,8个习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凡事提前10分钟 凡事提前10分钟,会让你有充裕的时间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更加从容。试着把起床闹钟提前10分钟,你就会发现你出门不必急匆匆,早饭也可慢慢享用,一整天的状态也更精神抖擞。 二、工作前梳理,工作后整理 工作之前,把一天要做的事按重要和紧急列出一个四象限,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每完成一项就打个勾,保证今日事今日毕。工作结束之后再进行整理回顾,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效率。 三、遇事少抱怨 抱怨是一种很负能量的行为,抱怨只会让人过过嘴瘾,给自己的平庸找一个外界因素作为借口,并不会改变你的处境。所以请不要抱怨,并远离爱抱怨的人。如果不满意现状,就努力改进。 四、多发现别人的优点 君子和而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你可以不用完全认同他人的观点和处事方式,但要抱着欣赏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发现他有什么优点可以被你吸收。这样就会少很多偏见和争执,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 五、坚持运动 健康,是人生一切成就的根源。如果有条件,办张离单位或者离家近的健身卡,如果没有条件,跟着视频或app跳一节健身操。上下班用骑车步行代替乘车,工作间隙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没时间运动,迟早要腾出时间去医院。 六、保持阅读习惯 读书会潜移默化地涵养你的心灵、塑造你的气质,每天晚上下班后抽出1-2个小时看看书,养成阅读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的见识和谈吐不一样了。 七、投资自己 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接触外面的未知区域,无论是知识,思维还是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练练毛笔字、学学绘画,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八、列心愿清单 把想买的东西列个清单,有给自己的,也有给亲人朋友的,列的东西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实用物品。把每月工资划出一部分为心愿购物清单所用,设置一个目标,每完成一件事就买一到两件,别一下子买完。
-
学习能力强的人,都懂得运用复盘这种技能,四点教会你
我们学习的方式,通常分为三种: 1,从书本或者外部学习、培训获得; 2,向有经验的人或者公司学习获得; 3,由个人实践工作后的复盘所获得; 在这三种方式里面,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有效学习? 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创新领导中心的摩根·麦考尔及其同事们,在调查了那些在工作上卓有成效的管理人员之后,他发现这三种学习方式,在提升个人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分别是10%,20%和70%。 也就是说,从个人实践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知识,然后通过复盘加深强化这种知识,比你看书和听别人讲课,所起到的效果会更好。 这就是著名的“721”学习法则。 当然,这并不是说,通过书本或者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这些学习方式不好。 而是说,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再通过复盘这种形式,把学到的东西梳理清楚,检验成因和结果,你才更能融会贯通地吸收知识,让其成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这样比起单纯地看书或听课学习,会让我们获得更大的进步。 何谓复盘? 复盘是“围棋”的术语,也称为“复局”,指的是双方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 这种做法,能够增长棋手的棋力,尤其复盘一些比自己更高水平的人的棋局时,这个过程能够让棋手看出原先看不到或者思考不周全的地方,从而一下子拓宽了棋手的眼光和视野。 看上去,似乎“复盘”跟“总结”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其实,两者的操作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举例。 你去了一趟北京回来,然后回顾这次旅程,用总结的方式,就是把旅行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记下来。 哪些部分有价值,哪些部分浪费时间,哪些安排做得好,哪些安排浪费钱财等,你都梳理得清清楚楚,以此获得这次旅程的经验心得。 然而,复盘就不仅限于此了。 除了总结经验心得,你还要对旅行中所发生的重要事情,都要有深层次的认识和分析。好比你觉得这次旅行订的酒店不错,原因在哪?那是因为酒店的地段不错?性价比很高?还是住宿体验很好? 经过这番分析之后,那下一次出行,是继续预订这家酒店,还是按照这种思维,寻找另一家更好的酒店呢? 同样,对于那些不好的事情,诸如原本打算游玩10个景点,到头来只玩了6个,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剩下那四个景点,没有玩到? 当你对这些事情,有过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之后,最终获得的结果,不仅仅是把好的地方延续,或者避免不好的地方,你还要把好的地方变得更好,把不好的地方变成好,这才是复盘的核心意义。 而总结,只不过是停留在第一步而已。至于怎么优化原本好的地方,修正原本不好的地方,就是另一回事了。 换言之,复盘不仅要看重结果,还要看重获得结果之前,整个过程的每一步是如何走下来的;更甚至,会对比预定目标和实际目标的差异,从人和事两个方面去推演其他解决方法或达成其他局面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有结构的梳理和分析。 所以,复盘的完全定义就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结构化方法。 复盘的用处 既然复盘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那么不管这个经验是好的还是坏的,想要获得进步,我们都需要去复盘。 你不可能说:这件事,我运用这个方法取得成功,那以后都要继续用这个方法。这并不是一个理智的做法。 因为在很多商业案例上,例如胶片巨头柯达公司,正是固守以往“成功的做法”,在数码相机林立的时代里无法及时转型,才最终导致破产。 在当时看来是对的做法,说不定随着时日的改变,可能就会变成错的行为。而复盘,就是一种对目标保持警觉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最佳选择。 对于某些事情,我们当然可以不选择复盘,但如果在追求某些目标上,我们想要获得一个更好的结果,对已有经验进行复盘,这个目标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一般来说,复盘有三个好处: 1,找到问题所在,以确立更好的行动目标; 一些事情的发生,有可能是主观因素导致,也有可能是客观因素导致。 不管是什么问题,我们最好把它找出来,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去解决它;就算暂时解决不了,只要知道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就能够有意识地避免它。 “避免重复犯错”,是复盘要求的第一个目标。做好复盘,我们才不会让“历史的教训”再次上演。 有了这个基准之后,我们就可以以此订立出一个更好的行动目标了。 2,深化知识的应用,让生疏的技能变得熟练; 复盘的另一个“近义词”,就是演练。 因为复盘,是对项目的整个过程都要检验几遍,就好像我们重复不断去做那件事一样,需要从头到尾多次进行核查,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模拟演练”的方式。 既然是“练”,那么肯定就会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当你把不太熟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复盘的方式,针对目标不断演练,那你这些知识和技能,就会得到深化,在大脑形成固定联结,成为我们能力了。 那以后你用这种技能去做事时,就会更有效率了。 3,转化复盘经验,建立自己的个体思维体系; 复盘后的经验最终转化形式,就会变成个体思维体系的一部分。 很多事情,你容易上头,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这种经验,经过深度的复盘后,形成技能,最终变成你的思维体系。 例如很多人开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怎么超车,什么时候刹车,如何避让等,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一套道理。 这些道理背后的支撑因素,就是经验得到深化后的思维体系。当你能够把知识最终转化为你的思维体系,你就已经彻底建立出自己的“处事法则”。 根据这套“处事法则”,你做什么都会比别人厉害很多了。 既然复盘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 怎样才能有效复盘? 有效的复盘,就是能够从已经存在的经验当中,找到需要提升或改进的地方。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复盘的过程,就是把原本是好的地方,不断优化放大;把原本不好的地方,修正到正确的形式,并剔除有问题的地方。 而想要满足这个结果,复盘一般需要完成这四个步骤: 第一,回顾目标,核定问题。 在我们开始做事之前,我们都会定下一个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的难易度,然后将其细化为若干任务,逐个击破,直到完成。 而当这个目标达成或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回顾目标,思考当前获得的这个结果,是否跟目标相吻合还是背道而驰? 你可以给自己设立几个问题,以此还原最初的目标和想法。如: 1,结果有没有偏离预定的目标? 2,行进计划有没有最初的设想一致? 3,如果有问题,是否有修正的空间? 4,有哪些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继续前文去北京旅游那个例子。当你原本设定的目标是去北京玩一个星期,游览十个著名的景点,但直到离开那天,你才只逛了6个,这说明结果已经偏离预定的目标了。这是一个可以复盘的因素。 当你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回顾一下你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复盘你所获得的这个结果,你就能够有效调整做法,从而更好地优化自己的行动方案,以其下一次做得更好。 回顾目标的作用,就是审视自己有没有按照既定的计划前进。 第二,评估结果,对比目标。 所谓目标,就是你想做到的事情;而结果,就是你实际做了的事情。 而评估结果,就是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对比,通过分析,从而找到希望目标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结果与目标的对比,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 1,结果和目标一致,计划完成度100%; 2,结果比设定的目标要好,计划完成度超出预期; 3,结果不如预定目标,计划完成度有不如意的地方; 4,结果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计划赶不上变化; 5,虽然结果完成,却没有根据预定计划行进。也就是说,原本预定要做的事没有做,尽管同样获得了结果,只是以计划之外的方法完成。 这五种结果,运用复盘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把目标和结果放在一起对比,不是为了发现差距,而是为了发现问题。重点不是关注差距有多大,而是要在出现差距的地方。 例如你去北京旅游,最后只游览了6个景点,很明显结果不如预定目标。这个差距,它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因素导致其发生,到底是时间因素,是距离因素,还是自己太懒没有提早的这个因素呢? 对比目标和结果,找到差距,意味着你的复盘才会获得一个积极的结果。 第三,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当你找到差距之后,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针对这个思考原因,从目标与结果的对比当中,了解到问题的出现,然后就能够通过深入分析,找到背后影响的因素。 分析原因,就是说要去找寻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去思考问题。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懂得总结原因。 至于原因,一般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时间、金钱、距离这些是客观原因,有可能是这些原因让你无法把北京的十个景点游览一遍;也可能是你太懒起不了床,或者拖拖拉拉做了其他跟目标无关的事,从而影响游览进度。 当你知道原因之后,就需要优化你下一次的行动方案了。 第四,总结经验,确立行动。 经过前三步的操作,现在你已经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无法完成自己“游览北京十个景点”这个目标了。 接下来,就来到了我们熟知的经验总结的部分。 总结,就是把导致问题出现的各种因素,归纳成一个能够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 例如你在游览北京的过程中,暴露的多个问题,可能都来源于同一个原因,那么你只要总结一个原因就行——就是你太懒起不了床,浪费了很多游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