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刚健
《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的第一条就是独立,不假外物。从天的角度看,就是独立运行,不依赖外物。在《周易》中,乾卦代表天,乾是万物的“大元”,万物赖以生存、发生。
天道刚健,不依赖外物,《周易》让人效法天,自立、自强。所以说,中国古人主流思想里,人道效法天道,君子自立,不依赖鬼神,不依附于宗教。即便是效法天地,也绝不依赖天地。
天道刚健的第二个内涵就是变动不居。天运行不息,变化无穷,所以品物流行、四时成序。《周易》用“龙”来象征乾卦和上天的精神。
实际上中国文化的龙,就是八个字:“变化无常,隐现不测”。南怀瑾先生说,试看外国人的恐龙,全部都可看到,中国的画家画龙,如果全部画出来,不管是什么名家画的,都一文不值。“神龙见首不见尾”。龙从来没有给人见过全身的,这就是“变化无常,隐现不测”的意思。
阴阳相摩,八卦相荡,天道变动不居。世界时时都在变化,万事万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

地道宽厚
《周易》中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大地厚重,故能载万物;宽厚包容,所以能德合无疆。无疆,就是没有边界。
《周易》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良与厚德、厚道的内涵基本相同。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说厚德载物,厚德载物的本质是善良宽容。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载万物,待人接物,包纳万物,就是宽容。
懂得厚德载物的人,懂得善良宽容的人,其实就拿到了人间最好的通行证,为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种下了福田。

人道中庸
人既要效法天的刚健,又要效法地的宽厚,两者不可偏废。人若只懂得效法天,刚健、自立自强,神妙变化,却不知道修德、修身,很容易走上邪途。而如果只懂得厚道、宽容,而不自立自强,那又会导致开拓能力不足。
《周易》中不止一次提倡,“进德修业”“崇德广业”。这其实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就是在内要立德,并不断修德、进德,在外则自强自立,懂得变通之道,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这就是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的道理,也就是《周易》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当然,《周易》中所讲的中正、中和,以及儒家由此发展出来的中庸,所蕴含的道理不仅仅是刚健与宽厚的协调,不仅仅是阴阳之道的融合。
中正、中和、中庸,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和修行里。我们理想的境界总是这样:中正立身、中和待人、中庸处世。
相关推荐
-
有一种素养叫做等人把话说完!
有人问:什么才是最好的素养? 首先,只要留心生活,你就会发现人缘好的人,通常不是因为他有多幽默,多会说话,而在于他能静静地听完每个人的说话。 因此,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最好的素养就是等人把话说完。 浮躁是误解的“温床” 美国有位著名主持人,叫林克莱特,某天在主持一档节目时采访了一个小男孩,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小孩激动地说:“我想当一名飞行驾驶员!” 林克有意逗他,追问道:“假如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到一半而燃油耗尽时,你怎么办?”“我会告诉我的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好降落伞跳出去……” 没等他说完,观众和林克都笑了,这真是一个聪明却又自私的小孩,却没想到小孩委屈地补充道:“我跳下去拿燃料,然后马上回到飞机上!” 此时,众人都沉默了。 浮躁,是滋生误解的“温床”,这话,一点不假。 我们总是走得很急,就连在交谈上,也容不下言语的缓缓之势,却不知,有多少动人的美好都被那浮躁的内心所抹去。 等别人把话说完是一种素养 你之所以会打断别人,是因为你自以为懂得别人的心思。 你猜对了,无可厚非,猜错了,兴许会尴尬到面红耳赤吧。但总而言之,不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去打断的人,没有素养可言。 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是为了告诫人类,要少说多听。没有谁可以忙到连等待别人表达的时间也没有,因此你缺的不是时间,而是素养。 曾有一位已是不惑之年的民间科学家参加了一档科教节目,并大胆地向观众提出了自己关于未来的设想,固然未来的一切幻想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当他说到一半时,便不断受到了现场嘉宾评委的嘲讽与打断,场面略显尴尬。 事后,嘉宾评委的行为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反感,无论是公众人物与否,等别人把话说完,是最起码的尊重,否则,在你急急忙忙地给予他人否定的同时,也在否定自身的形象。 倾听,是一剂情感良药 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之所以有人能将这三种最神圣的感情驾驭得至纯至重,离不开倾听的能力。 子期倾听伯牙之高山流水,于是有了知音;三毛与荷西的深情,是六年时间里不断拂面而来的表白;一个教育成功的父母,永远都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才有平日家庭里弥漫的融洽空气。 德国作家黑塞在《乡愁》里有一句话说:“到现在,我逐渐领悟,我只不过是眯着一条缝看世界而已。”我们也许会急于表达,急于否认,何不让自己舒服自然地,用耐心和时间,去等一个回答呢? 善于倾听的人,便是用无声的言语默默地激励着那些诉说的朋友砥砺前进,它的力量,等同于一个爱的拥抱,强大并且深入人心。 《史记》有句名言说:“言能听,道乃进”,认真倾听才能有所得,幸福都与此相关。 有时你会觉得父母长辈太叨絮,便不以为然地敷衍或打断他们说话,但你也许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不能让父母将爱意说完? 朋友、陌生人亦是如此,你给人的印象好坏,不在于你打扮得有多精致,而在于你是否能够谦逊待人,善于倾听;反之,那些不等人把话说完便打断的人,身边的人已与他渐行渐远了。
-
无知的代价!(终生受益)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一句名言:“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都在给人们讲述这样一个奋斗努力的故事,告诉所有人你不努力就一定不行,事实上,谁都清楚,当下不努力有多爽! 干嘛非要熬夜写那些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早早躺下多好! 干嘛非要成千上万砸钱进辅导班,用来旅游多好! 干嘛非要逼孩子努力搞得关系紧张,安逸呆着多好! 任何年龄的人都会在放纵中找到欢愉,哪怕是病危严重的病人,也会因为偷偷的抽支烟而窃喜。他甚至在拿生命放纵,可这种放纵就是很爽! 好的,不努力,不逼孩子学习,快快乐乐傻玩,把学习的时间用来打游戏,用来旅游,这么一对比,那些整天陪孩子学习上课,在学习上跟孩子死磕的家长相比,简直是天堂一样的人生。 可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每个家长要付出总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前期过得越省心、越偷懒,后期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投资孩子,就是投资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本文值得老师和家长们深思! 01 孩子的幸福来自于什么? 提到幸福这么哲学的东西,事实上有些难辨,但我们不得不提一提,毕竟这是所有父母的终极目标。 什么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等等,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父母希望孩子幸福的心意,那什么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呢? 很多作家都有过诠释和解释,如果你阅读的足够多,你会发现,幸福一定跟两个指标密切相关——尊严和自由。 尊严不用讲了,与一个人的德行和社会地位密不可分,光是德行好并没用,你所处的阶级会深深影响到你得到的尊严,这是阶级的定律。 自由呢?人都有自由意志,但是这个社会给你的自由是有限的,财富和地位决定了很大程度的自由,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 去网上看看,年轻人面对那些“二十岁就看到死的职业和人生”、“面对社会中的冷眼”、“面对我们口中的平凡人生的时候”,是有多么的不满和无助。 当一个年轻人因为一纸简历就遭遇了别人几十倍的失败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02 越无知的人 越会为自己找借口 还记得那个道出社会真相的文科状元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而像我这种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句句扎心,多少人开始对现实愤愤不平,怨天尤人感慨出身,却也被它们蒙蔽住眼睛,看不见现实的另外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就拿这个当借口,说认命吧,反正努力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总有另外一部分人,在这个还看不清未来的现实里,还在抛头颅,还在洒热血,还在上演热血屠龙的故事。 那一部分坚持的人,从这段看不见未来的现实里脱颖而出,到了现实的另一部分。在这一部分里面,命运有很多漏网之鱼,有很多机遇之门敞开,有无数的希望精灵追随。 就像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的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只要你还在努力,人生就有无穷的可能。和时间竞争,在概率中突围,做上帝手中的漏网之鱼。 03 无知,让人看不清自己 也看不清世界 之前,“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不知道被人说了多少年,很多人觉得,“北大毕业又怎么样,还不是去卖猪肉?我小学毕业,也一样卖。”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个“卖猪肉的”北大学生,叫陆步轩,而有一个叫陈生的人,最先发现了他的厉害之处:“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卖1.2头猪,这已经算相当了不起了;而这小子居然一天能卖12头猪,太厉害了。” 陈生后来和陆步轩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再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陆步轩和陈生双双身家过亿。 无独有偶,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去衡山县当了一名村官,很多人嗤之以鼻:“一定是在耶鲁混不下去了,不然怎么可能去当一个村官呢?我大字不识一个,我也能去当一个村官。” 后来,秦玥飞利用自己在耶鲁的人脉资源,启动“黑土麦田”项目。利用在耶鲁学到的金融知识,引入资本和营销团队,发展村里的商务产业。于是,他成了中国最美的村官。 有一篇文章写:读了985/211,你才知道读书无用论是骗人的,985/211这些人,不仅有能力有实力进入更好的企业、平台,即使是在毫无门槛的卖猪肉卖花生瓜子这个行业,他们也有很大概率能做的更加出色。 所谓读书无用论,所谓名校毕业生素质不行,都是考试机器,其实都是非常极端的例子。 而无知的人,最喜欢扯虎皮当大旗,用极小概率的事件,去为自己辩护,并以恶意揣测他人。 04 不要把学习看得过于功利 那么,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拿高分?考大学?不,绝对不是这样。至少,不只是这样。 读书,绝不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开启顺风顺水的世界。 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自混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再精致的花瓶都有碎掉的一天,再美好的容颜都有老去的一天,唯有你读过的书、写过的字,都会逐渐积累在你的身体里,变成你的财富。 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大千世界,竟然如此鲜活,手机屏幕之外,自有一番万水千山;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在无涯的知识海洋面前,再大的烦恼,也只是沧海一粟。 就算最终你跌入繁琐,洗尽铅华,面对同样的工作,你会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的家庭琐事,你会有不一样的情调;培养同样的后代,你会有不一样的素养。 这,就是世界对努力学习、重视教育的人最大的奖励。 努力很累,教育孩子很累,陪伴孩子成长很累。但这一切一定是值得的。别怕累,别怕时间多,别怕贵,也别怕麻烦。 每一种选择都有代价,千万别尝试无知的代价,会很惨。
-
中国哲学简史:“无为无不为”道家
来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道家哲学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在此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以杨朱思想为代表的是第一阶段,杨朱主张全生避害,这也是道家哲学的出发点。以《老子》为主的思想代表第二阶段,以《庄子》为主的思想代表第三阶段。西汉初年、唐朝初年等时期为了让人民休养生息,开国者均以道家思想治国。虽然道家思想并未像儒家思想那样被官方采纳定为国学,但它在推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糅合了道家思想。前者被称为新道家,后者被称为新儒家。 1.“道德”老子 老子是楚国(今河南省南部)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的《老子》(也叫《道德经》)一书虽然只五千言,但深奥大义、字字珠玑,《老子》被当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 《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那么,在道家体系里什么是道?什么是无?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名?什么是有名? 在老子看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东西就是道。但“道”只是一个称呼或者代号而已。万物皆由道而生,它是万始之始,而且它独立不变,循环运行不息。“有”就是“有名”,“无”就是“无名”,缩写而已。道是无名,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有了天、地、万物,就有了天的名,地的名,万物的名。所以老子说“始制有名”。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道永远存在,道的名也永远存在。永远存在的名是就常名,常名不是普通的名。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无中生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话不是说曾经有一个叫做“无”的东西,后来“有”被“无”生出来,而是说,万物是“有”,而“道”是“无”,道生万物,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须是“无”,由“无”生“有”。这句说的是逻辑而不是时间先后,就比如我们说,“是人,一定先要是动物”,这个“先”是逻辑上的先。用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万物的存在涵蕴“有”的存在。 “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思想不仅讲逻辑还非常辩证,比如,他说“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意思是说,物极必反。这个思想对中国人影响很大,中国人讲究适量,避免过犹不及。而这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他说:“知常曰明。”(第十六章) 因为物极必反是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来办事。他把这叫做“袭明”。也就是说,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同理,居安思危才能保证全生避害。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如此才可能刚强;谦虚则让人进步;知足使人安分。 老子还强调“无为”。“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强调不要违反自然而肆意妄为。应当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朴”也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观念。“朴”就是“璞”(未凿的石料),最“朴”的是“德”。 “德”从何来?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事物都从普遍的道中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一个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是什么,就是它的德。顺“德”而行的人应当过着尽可能“朴”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老子鄙弃儒家的仁、义,认为它们都是“道”、“德”的堕落。人们丧失原有的“德”,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老子强调寡欲,强调弃智,因为知识本身也是欲望的对象。 道,就是自然,就是让每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国君应该无为,让人民做他们能做的事。道家同意儒家的说法:理想的国家是圣人治国。但儒家认为,圣人治国,应当为人民做许多事情,而道家则认为圣人治国应当完全无为。天下大乱,就是因为做的事情太多了,圣王应该无为而治。这种学说后来经过一定的修改,成为法家的重要观点之一。 2.逍遥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是先秦最大的道家哲学家。他过着隐士生活,不在江湖,可江湖上到处都是他的传说。今天流传的《庄子》,大概是公元3世纪郭象重编的。这部书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文学价值都非常高。 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德”,即自然能力,庄子认为,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也不必有绝对的同。每个事物的自然能力不同,但只要本性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就能获得同样的幸福。比如鹏能飞千里,而小雀不过翩跹灌木间,但它们都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所以,它们就能获得同样等级的幸福。要想获得绝对的幸福,则需要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 “在宥”天下 政治上,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是存在,“宥”是原宥、宽容。“在宥”指任物自在,无为而化。但他与老子有所不同,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君王对人民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而庄子则强调越是以人(人为)灭天(自然本性),越是痛苦和不幸。《庄子·至乐》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鲁侯用他认为的最好方式对待海鸟,却不知他以为的好并不适用于海鸟,结果海鸟不仅不享福反而三天就死了。 同理,政府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把法典强加于个人的话,也会如此适得其反。不治之治才是最好的治。 “无情”庄子 庄子妻死,惠施去吊丧,却看到庄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说,你太过分了!庄子却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也就是说,人的生死如同四季运行一样,而死亡不过是复归。人家已静静地安息于大自然中,而我还再啼哭,这岂不是不通情理吗? 庄子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这不是说圣人没有情感,而是不为情所扰。因此,圣人不会被外界事物所左右,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以此得到绝对幸福。 得到绝对幸福,即人与宇宙的同一,就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庄子·逍遥游》里说列子能够乘风而行。当他还依赖风“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此时的幸福还是相对的,当他“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时,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得到绝对的幸福,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相对论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都有限,意见也必然是片面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自以为是而别人是错的,庄子认为,这样的人都是井底之蛙。他认为,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的,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有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接受这个假定,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即道的观点,才能超越有限的观点,庄子将这个方法叫做“照之于天”。犹如站在圆心上,理解在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但是自己并不参加这些运动。只有这样超越了有限到达了无限,人才能变成至人。 同样,“我”与“非我”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二者通为“一”。“一”是不可言说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如果“一”对它有所思议,它就变成存在于这个思议、言说的人之外的东西了,就不是真正的“一”了。 得道的人会忘了事物的一切区别,只有混沌的“一”,而他就生活在其中。如何超越并且忘记事物的区别?答案是:弃知。这也是道家求得“内圣”之道的方法。圣人的境界,道家称之为“不知之知”。这和“无知”不同。“无知”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不知”则是先经过有知后再忘记了知识。 先秦道家一直关注全生避害,但是没有解答如何能做到。庄子如此解答:在真正的圣人那里,这已经不称其为问题。看似庄子解答了,其实,他只是取消了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途径,而是赋予了人们一种观念:既然生死相同、得失相等,那么又有什么好孜孜以求的呢?而这正是哲学的方法。 3.万物“独化”主理派 “新道家”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老子》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香火。 秦国征服六国,靠的是以法家哲学为基础的残酷无情。秦亡后,汉武帝宣布,凡是治申不害、商鞅、韩非以及苏秦、张仪之学的人一律不准举为贤良做官。(见《汉书·武帝纪》)法家变成秦的替罪羊。在其他各家中,与法家距离最远的是儒家和道家,形势显然有利于儒家和道家。而道家“无为”的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需要。 汉朝初期,所谓“黄老之学”的道家十分盛行。汉亡后,中国又陷入长期的分裂和混乱,直到隋朝统一全国才告结束。中间长达四个世纪,这四个世纪通称“六朝”,又称“南北朝”。这段时期的政治、社会都非常黑暗,但这个时期又达到了一个文化的高峰,比如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哲学等。这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将之命名为“新道家”。 万物“独化” 有些新道家,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子、庄子更伟大。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对于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典,新道家在接受过程中按照老子、庄子的精神对它们重新做了解释。 新道家唯理派的代表是向秀、郭象。他们都是河南人,是玄学和清谈的大师,两人都写了《庄子注》,思想大都相同,后来,这两部“注”可能就合成了一部书。 向郭对于老子、庄子原来的道家学说做了若干极重要的修正。第一个修正是,道是真正的无。老子也说道是无,但这个“无”还是“无名”。就是说,道不是一物,所以不可名。但是向郭以为,先秦道家所说的道生万物,不过是说万物自生。在他们的体系中,“天”或“天地”才是最重要的观念。天是万物的总名,所以是一切存在的全体。从天的观点看万物,使自己与天同一,也就是超越万物及其差别。用新道家的话说,就是“超乎形象”。万物自生,向郭谓之“独化”。这个理论认为,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只要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物就必然产生。也即是说,物是一般的条件造成的,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可是物与物之间是存在关系的,而且这些关系都是必要的。也就是“唇齿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的道理。 同样,社会也是如此。向郭不像老庄那样,反对制度和道德本身。他们只反对过时的制度和道德。但有了社会形势变化的这个新条件后,新的制度和道德就和万物一样自生了。形势变了,制度和道德应当随之而变。如果不变,“即为民妖”,成为人为的桎梏。任新制度和道德自己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反对它们就是有为。 老庄主张弃知,因之也攻击以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社会上的“圣人”。但向郭没有反对这样的人,他们反对的是那些企图模仿圣人的人。孔子生来就是孔子,庄子生来就是庄子。模仿他们就是东施效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丧失自己的自然本性。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这也就是实践“无为”。 一个人若能真正“任我”,就意味着他已经能够懂得“齐物”(即万物同等),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看万物了,也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4.任性“风流”主情派 汉朝尊儒学,在审美上讲究庄严、雄伟的品相,而魏晋玄学大炽,审美上讲究“风流”。“风流”是一种品格,也就是向秀与郭象阐释的超越事物差别之心的人。秉承了道家的汪洋恣意、天马行空、无所羁绊的风格。文雅也是“风流”的特征之一。 “风流”还表现在,魏晋的新道家经常和他们的佛教朋友展开“最强大脑”的谈话。言简意赅,涵义无穷,这种对谈只能在智商高的人之间进行。《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清谈。 《列子》的《杨朱》 首先讲一讲道家著作《列子》中的《杨朱》。此《杨朱》并不代表先秦那个真正的杨朱。这个假冒的“杨朱”强调人活着应当任从他自己的理性或冲动,不应当遵从当时的风俗和道德。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应当任“自然”,不应当循“名教”。这个观点是新道家的共识,但是新道家的主理派强调遵从理性而生,《杨朱》等代表的主情派强调任从冲动而生。 任从冲动,在《杨朱》中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但“风流”却超越了这样的肉体快乐。主情派主张带着一颗玄心追求更高雅的快乐。这种超越感是风流品格的本质。《世说》记载了当时“名士”的许多“风流”行为,有些甚至流芳千古。比如王子猷雪夜忽然想起朋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要的就是兴之所至。再比如,“竹林七贤”的阮籍(210年~263年),性情放诞不拘一格。不仅会在当街酒醉后就在卖酒美妇身边躺下呼呼大睡,而且与友人聚会时以大瓮盛酒,相向大酌。有群猪过来,直接上去共饮。阮籍与猪同饮,正说明玄学家们追求的物我无别、物我同等。这就是“风流”的品格。这种品格超越了单纯的肉体和性的快感,成为一种艺术行为。 “风流”就是新道家追求的超越肉体的妙赏能力,它来自于“自然”,“自然”反对“名教”,“名教”是儒家的古典传统。新儒家就是在“名教”中寻求快乐,而新道家则在“自然”中寻找快乐。 新道家强调“风流”同时又强调不为情所累。他们赞同庄子说的“圣人无情”,主张“以理化情”。 《世说》记载许多“无情”的故事。最著名的是谢安(320年~385年)的故事。他任晋朝丞相时,北方的秦国大举攻晋。谢安的侄儿谢玄领兵迎战。公元383年,谢玄大破秦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和朋友下棋。他拆信看了后,不动声色继续下棋。朋友忍不住问前线来了什么消息。谢安平静地说道:“小儿辈大破贼。”(《世说·雅量》) 新道家的代表之一何晏(249年卒)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另外一个代表王弼则认为,圣人跟普通人一样也有五情,但“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也就是说,圣人有情而无累。《世说》记载“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234年~305年)的一个故事:王戎丧儿,“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日:‘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伤逝》)。王戎的这番话,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新道家有许多人是主情派。可是他们的动情往往都不是为了某种个人的得失,而在于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的方面。 因为这种不拘泥于小我的“情”和对形而上的追问,使得魏晋“风流”成为一种让知识分子向往的风格:用赤子之心追求放诞不羁,用放诞不羁追求宇宙终极。
-
生命最美的状态:人静,心安,物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事物填满,工作,金钱,孩子,伴侣……很少人能够静静的坐下来喝杯茶,读读书,看看花开花落,放空自己,回归自己。 看似回归自己,陪伴自己,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休憩是一件小事,实际上却是最有意义的事。爱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也是最有意义的事。因为我们的心创造了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呵护好了自己内心的这一片花园,外在的一切也会变圆满。 大道至简。生命最美的状态就是,人静,心安,物简。人活到极致,一定是这样的,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丰富。 真水无香,大爱无言。内在越丰满,外在越淡泊简素。 1.人静 人若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心静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她是与道相合的。她的内心纯真干净,顺遂生命之流自然的流动。不抗拒,不批判,一切都自然的来一切又自然的离开,她和生命一起舞蹈。 心静的人身体必然是健康完美的,她不随心念的流动而动,她是心念的主人。她的内心始终是如如不动的,外在是温柔如水的。心常静,则心常安,人不容易受到外物所扰,自然精神丰盈,气色明朗。 静则通天地,静则知天命。越是静的人,做事情越是专注,做事的效率也会越高。心静的人能收到宇宙给出的指引,直觉也会更敏锐,能时时的活在高频里,也能时时活在爱里。 2.心安 人静则心安,心安则身安。人生最大的喜悦莫在于时时的心安,能时时的心安是一个人最大的福祉,也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心安就是顺其自然,开放的接纳到来的一切。 人只有真正的看透,悟透,才能真正的心安。不为世事烦扰,不为烦恼所动。人生本无常,心安既归处。心安即是,看淡得失,一切随缘自在。心安即是在生命的过程中享受一切,对结果不期待,不执着。 心中的安宁源自于对宇宙意识的信任,心中的安宁源自于与神的临在。心安就是简单的活在当下,幸福知足。在生活的每一处都品味到乐趣,对到来的一切人事物都宠辱不惊,安之若素。 3.物简 若问如何才能拥有丰富而自由的精神世界?那一定是放下的越多,拥有的越多。越是精神层次高的人,越是物质极简。物质越简,生活越简单,人才会感觉越轻松,心灵才会越自由。 当你知道你能拥有一切的时候,你会反而什么都不稀罕。因为多一分物质,心就多一分负累。内在越是匮乏和恐惧,外在越想要去占有。若放下了物质的牵绊,心灵就轻盈了。若放下了对物质的执着,你会发现内在的幸福感并非源自于这世界上的物质。 唯愿你灵魂飘香,人静心安。当你抛下了一切,你就拥有了一切。把生命中多余的东西都清理出去,美好的感觉就涌了进来。 简简单单,真真实实,纯纯真真,自由自在的活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自性的完美就被你展现了出来。因为真正的你是圆满的,是外在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