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问曾国藩:“天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曾国藩回答:
“三尺。”
提问者不以为然道:“我们每个人都超过三尺,如果天地间止有三尺,天空岂不都是窟窿?”
曾国藩回答说:“所以啊,我们学会了低头。”
学会低头,百事可为。
低头不是软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修养。

01
笑着低头,是一种智慧
人生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低头不是自卑,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
笑着低头,就是把目光放长远,不计较一时成败。笑着低头,就是保存自己。
我们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活中很多事需要迂回。
不要把生命活成直挺挺的木板,要活成一根橡皮筋,能屈能伸,才能有所作为。
曾国藩年轻时,一心想进仕途,但他在科考路上屡屡失意。
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没有与科举考试一味死磕,而是笑着低头,迂回前进。
他开始将精力用在经世致用方面,与朝廷重臣相交,形成了较远大的战略眼光,这些都足以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学会笑着低头,不要一味横冲直撞。
老话说“智者善屈尊,愚人强伸头”,笑着低头,就是收敛自己的锋芒,做到以柔克刚。
学会笑着低头,做事沉得住气,不要急躁,遇到困难忍受暂时的委屈。
成功不是蛮干出来的,而是要在困难中总结经验教训。

02
笑着低头,是一种豁达
除了做事,与人相处也要学会低头,“得饶人处且饶人”。
每个人都不是圣人,大家都有犯错的可能,何必揪着别人的过错不放,给别人添堵,让自己不痛快呢。
人都是相互的,没有人可以生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做人要将心比心。
一个人真正成熟,不在年龄,而是学会低头。对待咄咄逼人的话语,别上火,对自己犯的错,勇于承担。
左宗棠晚年脾气火爆,自己的错不认,别人的错不饶。在官场多年,左宗棠得罪了不少人,这也成为仕途前进的阻力。
在左宗棠入朝的一段时间里,朝中诸大臣“群起侮弄之,或举其可笑之端编为小诗,转相谐谑”。
左宗棠也意识到与人交往要学会低头吃亏,他曾说“与人共事,要学吃亏。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学会笑着低头,在不涉及原则的问题上学会退让。
生活没那么多你死我活,低头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豁达的胸襟。
主动低头吃点亏,其实是一种隐性投资。

03
笑着低头,是一种低调
笑着低头,是一种谦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会低头,低调做人,不是坏事。
曾国藩题写过许多对联,其中一副的下联是这么一句话“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这句话在强调立志当高远的同时,也强调人要低调。
学会低头,才能出头。低下头来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沉下心来丰富自己,不浮躁。
低下头才能踏踏实实做事,才能使自己站得更稳。
做人做事不耍小聪明,让自己时刻处于谦虚状态,兢兢业业才能不负人生。
低调处世,心怀谦卑,在低调与低头中修炼自己,看似平淡,其实是最高深的处世之道。
生活总是充满酸甜苦辣,懂得笑着低下头的,都是聪明人。
相关推荐
-
写诗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当代作家》讲课版 《写诗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喜欢写诗的人,也有很多喜欢读诗的人。然而,在现代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慢慢不喜欢读诗了,读诗的人基本上只限于写诗的人。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表面上看是由于诗人的浮躁、表现欲、权利欲和狂妄自大造成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还与诗人们的文学素养有关。由于眼高手低,思维混乱,根基浅薄,自己都不知道诗歌是个什么样子的,该怎么写。所以写诗时只好一涂鸦,乱写;二让人看不懂,借以装高深;三分行,以为分行就是诗。这样写诗能出佳作能让民众喜欢读诗吗? 诗人的浮躁、表现欲、权利欲和狂妄自大是由社会或时代造成的,我们无法扭转这一现象。但加强自身的文学根基和素养,我想,作为单独的诗人个体,是应该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本文想要达到的目的。 本文只是想就诗歌创作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做个归纳,至于更进一步的写作技巧不是本文所要叙述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我在读诗及和诗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发现诗人们普遍缺乏基础知识,甚至到了让人极其惊讶的地步,而文学根底深厚的人就如凤毛麟角,所见不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需要坚实的基础,基础坚实了,还怕写不出好诗吗? 一,韵、音律和韵律 谈到写诗就不能不谈韵、音律和韵律。因为它们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韵和音律合称韵律。可以说,没有韵律,就没有诗歌的神,没有韵律,诗歌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恐怕早就被文取代了。 在这里不得不简单地说说诗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诗。 公元前4500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个叫伶伦的人,截竹十二段,按音之清浊吹奏十二音,以此发明了音乐,所以伶伦也被后人称为乐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地学会了合着音乐而歌,也就诞生了最初的歌词。歌词被人整理成文字后就成了诗。诗经就是被整理的歌词。通俗一点地说,“风”,就是山野民间的歌词。“雅”是流传于上层统治者内的歌词。而“颂”呢,则是国家奠祭用的歌词。因为诗经的缘故,后人就把歌词称为诗,而诗则开始脱离口头传唱,游走于吟唱和纸墨间了。随着诗歌艺术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如果在适当的句末用上相同或相似的声音,不但能使歌或诗更易于吟唱,更和谐优美,而且还更利于记忆,于是韵就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以后,韵随着语音的变化而变化,始终没有自然地消失。在实践中,人们还发现在句子中以适当的声调变化,再配上适当的词和词组的变化,可以使歌或诗更富有节奏感,更易上口,所以有了音律的讲究。韵和音律结合在一起,就称为韵律,而韵律的存在是诗具有优美神韵的必须条件。 韵律在祖国诗歌中已自然地存在了几千年,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而韵律在诗歌中的消失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的,是被人为地消失的,随之而来的是诗歌的衰亡,是人们不再读诗。就是写诗的人大概也不到80年代以前的十分之一。我单位三百多人,原来有时写诗的不下十多个,读诗的人大于二百人,而现在写诗和读诗的就剩我一个,至少没看见第二个。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诗下一个定义:诗是能唱易记的、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诗是应该讲究韵律的。 不过,由于我国的音乐已由宫商角徵羽的五音发展到引进的西洋音乐的多来米发七音,音律的作用在现代诗中已不太重要了,但韵的作用依然存在,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试想,没有美感的声音能给人留下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印象吗? 有人说西洋诗歌不压韵。错了,你那是误解,那是翻译惹的祸,至少在80年代以前,外国诗歌都是压韵的。即使你不懂外语,但只要懂韵,都能听出外语歌和诗歌的韵来。 二,修饰 诗歌是门语言艺术,因此少不了修饰。修饰就如女人的化妆,就如男人女人的合体并显个性的服装。没有修饰,一首诗歌就是干巴巴的,绝对没有感染力,那样的诗歌谁都会写,就象谁都会穿衣服一样,但那种穿衣只能说是蔽体,而不能说是得体有个性。但修饰过分了,或修饰的不得体,那种诗歌也是很难读的,就象一个人拿墨和油彩在脸上乱抹,不吓死人就算难得了。现在,有些人反对诗歌的修饰,认为诗歌该干净,于是诗歌就如同小学里的看图说话一样干巴巴的,毫无诗意可言。还有一类人,他们是胡乱修饰,写出来的东西谁也看不懂,连他们自己都说不知道写得啥,这种诗歌被称为疯言呓语一点不为过。 修饰的手段主要是描写、比喻、夸张等,这里就不细说了。 三,比喻 其实,比喻是该放在修饰一栏内讲述的,因为比喻是修饰的一种手段,但因为修饰是纲,可以贯穿于诗歌的赋、比、兴三个阶段,而比喻是目,主要存在于比的阶段,所以这里就单独归纳了。 比喻的方法和分类有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大致有:明喻、暗喻,物喻、景喻、情喻、典喻、借喻、拟人、拟物等等,当然,夸张也是比喻的一种。比喻的作用是通过比喻,把诗人想要表述的东西含蓄和艺术(或巧妙)地表现出来,使诗歌不过于直白,能让人慢慢品味,借以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比如我的《听风》里有: 于是, 你挟着唐朝的诗篇, 从高加索山脉, 飞翔到海之央的吕宋。 你在亚细亚歌唱, 在阿拉伯跳舞。 你把五千年的豪放, 谱成人间辉煌的浪漫。 这里就运用了景喻、物喻、暗喻和拟人等比喻手段,形象艺术的表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宽广深厚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力。 而同首诗歌中的: 今天, 你望着阿里山的晨霞, 流下了相思的泪。 你悄悄地对我诉说你的梦, 我被你震撼。 我将杯中的酒, 撒向天地。 让那深情的酒香, 追随你畅游五洲四海, 向世界宣告你我的梦想。 这里用景喻、物喻、暗喻、情喻和拟人化等比喻手段,述说了我对解放台湾的心愿和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这样处理后,不但诗歌美了,感染力强了,而且也有了品味的愉快。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正确适当的比喻,可以使诗歌变得更美,更耐读,更有感染力,因此也就更具有力量和厚度。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乱用比喻,或比喻用的不恰当,都会使诗歌逊色不少,甚至晦涩难懂。所以,运用比喻要做到准确、形象、生动和恰当,缺一不可。 另外,我们常讲的意象是什么呢?通俗地说,意象就是为构筑意境所用的物像,可以归类于物喻和景喻。 四,语法 说到语法,有人说写诗还要语法吗?我说要!不懂语法,你连话都说不畅,还谈什么写诗呢?有人又会说啦,这年头大家的文化程度都不低,还不懂语法?那我要说了,你没看见很多人连口语化的诗歌都写不好吗?他们的诗歌一看就知道语法没学好,一个句子都会写得乱七八糟没有条理,让人看半天也不懂。在好几个论坛,我都见过有人说弄不清“得”“的”“地”该怎么用,哀叹说这三个字真难用啊。这不就是不懂语法的证明吗?写诗的人很多人不懂语法,写诗评的人也有很多人不懂语法,于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述自己的观点,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让人如入五里雾中找不到南北。 语法很难学吗?不难的,初中文化就该懂了,不就是“主、谓、宾、定、状、补”六个基本句法吗?懂了这六个基本句法,就会变化了,再知道一个倒装句和复合句,大概问题差不多都解决了吧。比如“得”“的”“地”三个字,“得”用在补充谓语上,如干得好,说得对;“的”用做定语修饰名词,如我的书,你的自行车,他的东西;“地”用做状语修饰谓语,如努力地工作,好好地学习等,这不是很容易解决吗?所以一个人若想写诗,请先把语法复习好,几小时就够了吧。 五,标点符号 有人说写诗还要标点符号吗?我说要!我们拿本诗集给人看,人们一看到诗歌没有标点符号,眼睛就射出鄙视的光芒,“连标点符号都不懂,还写什么诗?”这种话我听过好多回了,我都替这些诗人悲哀。因为没有标点符号,人们就轻蔑地把书一丢,不看了,还会说几句讽刺话,让我感到羞愧。 标点符号不仅仅是诗歌的门面,它在诗歌中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能把诗歌中的感情语气淋漓至尽地表现出来,还能协助音律把握住节奏。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用标点符号呢?有的人是初学写诗时,看见别人都不用标点符号,以为诗歌就这样,再说这样写也容易混,于是照葫芦画瓢,时间长了也就习惯这样写了。还有些人是不知道该怎样用标点符号,就混吧,所以就不用标点符号了。还有一部分人是会标点符号的,可是诗写不好,一用标点符号就明显暴露了诗歌语句上的缺陷,只好把标点符号舍去,以求蒙混过关。 不用标点符号了,很多人就把诗歌写成如下形式: ******* ** ********* 第一行的最后单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是什么呢?是心虚的表现!因为没了标点符号,诗人怕别人读不出自己想要的节奏或语气,只好以这种怪胎的形式表现。说实在的,这种表现方法也常让民众鄙视,因为我多次听到大家对这种排列方法的指责和嘲笑! 现在,我单位一些人只看我的诗歌,对诗集上的其他人的诗歌不瞧一眼。我并没有为自己高兴,而是感到悲哀。仅仅因为不用标点符号和采用怪胎排列,就让诗歌陷入尴尬之地,悲乎? 诗人们,你们就没有勇气使用标点符号吗? 六,字法、句法、章法 字法、句法和章法是写诗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之一。掌握了这种技法后,自然能让诗歌亮丽起来。下面我们就分别归纳这三种方法。 字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字的方法,这是诗歌(含散文诗)独有的方法。一般在动词中使用,偶尔也会在付词中使用。举例如下: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曲*王维) 本来喝酒的动词有“喝”、“饮”等,但这里用了个本不相干的“尽”字,这个字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行为状态,它让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状态,使整首诗都活了。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白居易) 这里的动词“胜”是不是让整首诗一下亮丽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3,于是我被锁进香山的诗行。(琵琶行*九江王静) 北残的点评:……,“锁”字的运用,更是使人显得愁肠百结。 句法:句法的作用就是用合理巧妙的方法组织句子,使诗歌更富于诗意和表现力,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意愿。比如: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白居易) 采用江花和江水的颜色来组句并对仗,抓住了春天早晨最美的特征,结果使整首诗歌美到及至,也使江南的景色美到及至。 2,我将千古情思, 编成一曲曲情歌, 向遥远的你, 唱了一遍又一遍。(穿越古今的爱*九江王静) 这里先用一曲曲,然后用一遍又一遍,既在节奏上做到快慢有节,又使情感显得温柔而执着,寥寥几句话就让诗歌更深沉浑厚缠绵。 上面揭示的就是句法的作用。 章法:章法是指诗歌的整体布局,也就是讲究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尾,诗眼放在哪里的布局技法。章法是所有文字作品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诗歌的布局合理了,整首诗歌才能给人清晰的美感,才能使诗歌更合理更有力量。如果布局不合理,既不能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还会使诗歌不完整或者混乱。我们常说这首诗没写完或写得太乱了,就是不懂章法造成的。 七,风格、立意和出新 凡是写作,都要注意风格、立意和出新的问题。写诗更要注意这类问题。 一般写作初期,诗人免不了模仿别人的作品去写,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必然的阶段。但是,当你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和能力后,就该有自己的风格了,风格主要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有关,其次和自己所师对象的风格有关。但前者即内因是最主要的。一般来说,学习与自己风格相同或相似的人的作品进步会快些,而学习与自己风格相反相异的人的作品进步就会慢些,所以,在选择老师和学习作品时就一定要小心,要有主次之分。这里的主次之分的含义是,不同的风格的作品都该读,这样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并能博采众家之长。光学一家,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提高了,但重点还是在自己最喜欢或和自己风格最相近的那一家上。比如,我性格豪放刚毅,也很浪漫,所以就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李白王维苏东坡的诗作上。但我又是个很细心的人,我的生活经历又使我具有多重性格,所以我也学习婉约派,如李清照等,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的诗风很独特,既有大气豪放浪漫的一面,也有婉约温柔的一面。这里要说明,各人的风格有不同,但各种风格各有自己的特色,没有高下之分,不要为了别人或作品的名气去最求与自己本身特点不同的风格,否则只会落个南辕北辙邯郸学步的结局。 立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常被人忽略的问题。立意好的作品给人看了很舒服,也能感动人。而立意差的作品效果相反。立意不一定要很高,但一定要很纯,要善,要和,在写爱情诗的时候你就不能拔高到政治高度上来吧。 有些人写诗,因为心里有气,比如失恋了,于是在诗里就流露出一种怨气,甚至是恨,这就是立意不好。还有对社会对工作等的不满,用那种愤恨刻毒的语言去写,这种立意也不好。立意不好的作品力量不会强大,感染力当然小。比如我写失恋,就从没有那种怨恨、那种怨天尤人的情绪,所以常让人感动,特别是那些失恋的人被感动的更深,所以光为这类诗就交了不少朋友。还有,我写的关于解放台湾的心情的诗歌,甚至: “拔出利剑, 熊血如喷泉汹涌。 敌人的头颅, 是我喝酒的碗。” 这样的诗句,也只有豪气而无杀气。再如岳飞的“满江红”,也是只有壮气而无杀气。我们再看看毛泽东的诗,也是充满了豪气而无半点杀气。再看诗圣的三吏,有满腔的悲愤,却无杀气。这些都是立意好的例子。可以说,立意好了,诗歌就亮丽三分,立意不好,诗歌就减色三分。 出新,对于写作特别是发表作品来说,是一个较难跨越的关坎,但又是必须跨越的关坎。这首先是因为人们都有个喜新厌旧的阅读心理,如果你的作品让人觉得太熟悉了,是那种经常见到的版本,阅读的兴趣就会减少,还谈什么感动人呢。还有就是你投稿的时候,编辑也会觉得没有新意而拒用。记得80年代的时候,我单位的文学创作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但是,除一人在报纸上发表过一首散文诗外,只有我一个人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大家常问我诀窍,我就说两个字:“出新”。有一位同志好几次拿作品给我看,问能不能发表。他的作品从技巧上来看是不错,也很有文采,大家也都说好,但我的回答是发表不了,为什么?因为无新意。他说,你们(包含编辑)都不理解我,都不理解我的作品,我只好苦笑。结果他每次的投稿都是石沉大海。这里可以看出,出新是道难越的坎,但又是必须跨越的坎。 出新分两大类,一是意义上的出新。比如某件事情被很多人写了,而你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新的意义,这种出新是最难而又最高明的出新。第二种是写法的出新,这种出新用得较普遍。比如我80年代发表的散文《仙人洞》就是因为角度出新和写法出新才给报纸采用的。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用写法出新这种方法的,比如: 都说时间是把铁锤,…
-
千古第一奇文,吟透人生…(醉梦了红尘,彻悟了人生!)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破窑赋》。如今读来,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与大家共赏。 《破窑赋》原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 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 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 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 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 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 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 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 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 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 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 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 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 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破窑赋》【白话译文】 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和云,人也会有早晚遇到的灾祸与喜事。蜈蚣有上百只足,但却不如蛇行走得好。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马虽然能行走千里之遥,但没有人驾驭也不能自己到达目的地。人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机遇就不能实现。 人们常说: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孔子的文章写得超过世人却被围困于陈国。拥有文韬武略的姜子牙也曾在渭水垂钓等待机会。孔子的学生颜回虽然早亡,但绝非凶恶的人。盗跖虽然活得长,却不是善良人。 尧、舜虽然英明,却生下不肖的儿子。舜的父亲瞽叟顽固愚蠢,反而生下舜这样的大孝子。张良原来只是普通百姓,萧何也只是县吏。晏子的身高不到五尺,却被封为齐国宰相。孔明居住在茅草屋里,却能担当蜀国的军师。项羽虽然强大,却兵败而自刎乌江;刘邦虽然弱小,最终取得了国家政权。汉将李广虽有射虎石的威名,却终身都未获得封侯。冯唐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却一生怀才不遇。韩信时运不济时,连饭都吃不上,等到运气来了,成为掌印的大将军,而一旦运气衰败,又死于阴毒人的计谋。 有的人先富裕后贫穷,也有人老年富裕少年衰落。满腹锦绣文章,直到老年还没有考上功名;才疏学浅的人,可能很年轻就金榜提名。皇帝的妃娥在动乱中可能沦为妾妓,风流的妓女,时来运转也能做贵夫人。青春美丽的嫂子嫁了愚蠢的丈夫,俊秀的青年倒找了丑陋的嫂子。蛟龙没有机遇,只能藏身于鱼鳖之间,君子没有机会时,只能屈从于小人。衣服虽然破旧,常保持恭敬礼仪,面带忧愁却可能怀有兼济天下的志向。不得志时,只能安于贫穷和本分,心中坦荡一定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君子贫寒也有一身傲骨,暴富的小人脱不了内心的贫寒。 天气不好时,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土地没有合适的气候条件时,草木都不会生长。水得不到恰当的环境时,就会掀起疾风巨浪;人若得不到机遇时,好运就不畅通。富贵荣华命中都有安排,谁不想要呢?人如果没有依从八德而生活,哪里能做高官当宰相? 以前,我在洛阳,白天到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寒冷的窑洞里。所穿衣服不能避寒,吃的粥饭抵御不了饥饿。上等人憎恨我,下等人讨厌我,都说我卑贱,是我没有机遇啊。现在我入朝为官,官职做到最高层,地位达到三公,地位只在皇帝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拥有管理百官的权利,有惩罚卑鄙悭吝官员的权力。穿衣服是绫罗锦缎,吃的则是山珍海味,出门有武士保护,回家有仆人侍奉,皇上宠爱我,百官拥戴我,所有的人说我尊贵,不是我真有多大本领,这是我得到天时和命运的眷顾啊。 所以人活在世上,居富贵不能尽情享用,处贫贱也不要自暴自弃,听从天地的循环和周而复始吧。
-
会动的汉字,谁的创意,太有才了!
真正的勇者不是没有眼泪, 而是含着泪带着笑奔跑!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人生就是:带伞时不下雨,下雨时却忘了带伞。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十赌九穷! 人还是踏踏实实挣钱为好。 人生中,很多事是避不开的, 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掉。 见机行事为智者,见风使舵是小人。 当眼泪流干的时候, 剩下的不是坚强,而是鼻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靓女幽魂》,小倩,别走! 缘来惜缘,缘去欢送, 缘聚缘散,顺其自然。 自古人生最忌满! 功不求盈,业不求满。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人生半醒半醉,糊里糊涂为最佳。 昨天,删掉; 今天,珍惜; 明天,别想!
-
“谋圣”鬼谷子6句话,看透人性,读懂人生
《鬼谷子》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书中涵盖的思想谋略在现代的从政、外交、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这本书对今天的我们,也大有裨益,我们从中精选8句话,与大家一起读懂人性!” 一、说话有道 【原文】: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释义:与智慧者谈话,要以渊博为原则;与笨拙者说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屋建瓴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的人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然而不少人却常常背道而驰。 感悟:说话之道并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要求一个人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说话有智慧,说话有技巧,说话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要纯熟完满地说话,不易做到,但只要注意说话场所和说话对象,时时注意斟酌字句,借鉴鬼谷子的智慧精华,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加修炼,这样我们也能成为会说话的人。 二、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释义:事物出现危险征兆时,圣人便能先行察觉。唯有他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发挥独特的作用,顺应变化之道来分析事物、陈说利害,因而能通达计谋,辨识事物的细微之处。 感悟:危险的事情是有征兆的,圣人会洞察世事,独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在灾祸刚刚萌芽的时候没去弥补,将来肯定会吃大亏。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然后衣服、屋子都要换成更好的,甚至还要掠夺别人的财富,这样的话,国家就离祸患不远了。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最终以致天怒人怨,最后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纣王的无道昏庸,贪婪残暴,是从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的。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一旦有了一个小小的开头,就会不可遏制地滑向深渊。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一个人必须时刻检省自己,改正陋习,才能规避祸患。 三、内方外圆,随机应变 原文: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释义:所谓“内”就是进献言辞以取得君主的接纳;所谓“揵”就是进献谋策来替君主决策。想要游说君主一定要暗中揣度君主的心意,想要为君主出谋划策就必须顺应君主的意愿。暗中分析我们的决策是否可行,公开言明决策的优劣得失,以便驾驭君主的意向。方法策略适应时势的变化,以便与君主的心意相合。仔细思考进献的策略和计谋,既要迎合君主的心意又要合乎形势的发展。若其中有和君主心意不符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揣摩形势的变化和需求,从便利君主心意出发,求得决策的改变。要善于变更策略来得到君主的采纳,就好比用钥匙开锁一样顺当。 感悟:想要说服别人,就不要直来直去,这样只会伤人。学会委婉的劝谏,既不伤害彼此,也能达成目标。 一个人要讲原则,但是也要懂得灵活。古人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为什么忠言一定要逆耳呢?魏征向唐太宗屡屡谏言,太宗气得对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而邹忌讽齐王纳谏,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就让皇上开开心心地广开言路。二者都尽到了忠君爱国的责任,但是一个让皇帝欣然接纳,一个为皇帝厌弃。 曾国藩说:劝人不可指其过,需先美其长。人都是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我们内心要让别人变好,这是内方;但是未必要直来直去,伤人面子,这是外圆。 四、自知而后知人 【原文】: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释义】: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 【感悟】:有人说,人有两个眼睛,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经常看到别人过失、贪婪、愚昧,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吝啬与无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扪心自问,认识与看清自己这是了解他人的基础和开始。 五、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原文】: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释义】:古人云:“口可以用来吃饭,却不能胡乱说话。”一说话,就容易犯忌讳。“众口铄金”,是由于言辞之间难免因为偏见而歪曲事实。 【感悟】: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这句话现在被翻译成: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一个人随便说一句话,可能是无心之言,但是可能会害死一个人的性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的压力,足以在精神上压垮任何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键盘侠在疯狂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在“造业”。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能少说就少说,能不说就不说。管住自己的嘴,就是积德。 六、认清自己,扬长避短 【原文】: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释义】:智者总是不用自己的短处,而是采用愚者的长处;总是不用自己的愚拙,而是采用愚人的工巧,这样就不会使自己困窘。谈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就要发扬它的长处;谈到事物有害的一面,就要回避它的短处。所以,甲虫防御天敌,必须用坚硬的甲壳;毒虫攻击对方,必须用有毒的尖刺。禽兽都知道发扬自己所长,游说之士更应该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 【感悟】:聪明人都懂得扬长避短,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困境。我们常说决定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看最短的那块。所以要我们取长补短。但是人生不是木桶。人的成就大小,也不是短板决定的,而是长板决定的。姜子牙从商是个失败者,从政却出将入相。钱钟书数学不及格,但是也不妨碍他是个伟大的作家。成功的人们都有短板,何必苛责自己、要求孩子一定要是个全才?一个人要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
-
高中数学所有公式大合集(2019暑假版)
今天学习哥为大家总结高中数学所有公式,该掌握的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哦~暑假一定要过一遍! 【集合】 【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应用】 【空间几何体】 【点、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直线与方程】 【圆与方程】 【圆锥曲线与方程】 【算法初步】 【统计】 【概率】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三角恒等变换】 【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 【数列】 【不等式】 【常用逻辑用语】 【导数及其应用】 【复数】 【计数原理】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