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话要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柔软的语言话语像清风可以化解矛盾增进情感。
做事要硬,沉稳有力,不骄不躁,坚定的前进步伐能够事半功倍。
1. 说话要“软”
- 语气不对,说话白费。
说话要软,首先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
生活中有很多人心是好心,话是好话,但话一出口就变了味,让人生气,这就是说话的语气出了问题。
《鬼谷子》中曾说“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说话的语气不可过于自大,不可洋洋得意,无论是以命令的语气跟人说话还是以谄媚讨好的语气与人交流,都会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让人敬而远之。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句名言“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与人说话,语气要平和真诚。
曾国藩早年在京做官期间,盛气凌人,语气狂妄自大,这种语气让他失去了不少朋友,也树立了很多敌人,给自己的官场之路添了不少堵。
好好说话,态度真诚一点,语气柔软一点。
- 措辞要柔,关系不愁。
说话要软,其次还要注意自己的措辞表达。表达要具有弹性,说话不是做数学题,不能直来直去。
不是所有话直说都能取得正面效果,有些词语不能说,话说出口前要换位思考,想一想话说出口对方的感受。
为了增进感情有时候需要迂回表达,注意措辞。
我们都说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同一种意思可能有几种表达,不同的表达传递出不同的情感。
同一个意思的词语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感情是需要维护需要经营的,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说话上的分寸。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一段关系的破裂都是由于说话措辞引起的。
曾国藩做人“外圆内方”,这种外圆内方并非天生,早年间由于说话措辞不当,曾国藩吃了不少亏,吃亏之后,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逐渐形成了说话过脑,体贴他人的性格特点。
曾国藩曾告诫子女说话不可全凭性情,要考虑他人。
说话要软,别逞口舌之快,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体谅别人。

2. 做事要“硬”
- 能力没有,不能长久。
做事要硬,就是要有真本领。
现在很多人追求稳定的工作,其实没有真正稳定的工作,没有始终不变的地位、职位。
只有能力稳定,有了能力才能有长远的未来。
一个人没有能力,只会耍花架子,嘴上说的天花乱坠,说的再漂亮也干不成大事。
没有硬实力,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抓不住,别人也不会信任你。
曾国藩在最开始就不断积累自己的能力,通过读书、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正是因为自身本领过硬才能建立起湘军,才能成为清末四大名臣。
做事要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有底气,做事才能硬气。
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时代飞快变化,你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你没有能力,就永远不能让机会看到你。
- 原则底线,牢记心间。
做事要硬,要有底线有原则,不要做老好人。
一个人总是习惯于和稀泥,做老好人没有决断力,平时看起来似乎人缘不错,但在关键点上大家都不会听从他的建议。
做事要硬,守住底线,人一旦突破自己的底线,就容易走向歧路。
老话说“一步错,步步错”,人一旦失去了原则,再想找回就难了。
曾国藩在官场如鱼得水,但他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他始终秉持做人的底线。
在日常生活中做事要“心狠”,人太善良有时可能也是一种恶。
不要太“圣母”,要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主见。
做事要硬,有能力,有原则,有底线。
▽
说话如水,要软要柔,措辞要恰当,语气要真诚。
做事如山,要硬要稳,能力要提升,原则要坚守。
相关推荐
-
人生,要学会释怀!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释怀?释怀其实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是一种难得的心态,把不开心的事情全部忘掉,学会放下,学会不再多想,让自己的人生能够活得开心一点。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释怀,所谓的释怀其实是人生成熟的一种标志,有时候看开了,也就慢慢懂得了,很多事情都不会计较太多,不会再耿耿于怀过往,不再记恨一切。 真正的释怀,不是软弱,更多的是坚强,不是无奈,也不是无能,而是放过自己,忘掉过往,忘掉一些人,忘掉一些事,往后余生都是这般精彩。 人有时候之所以觉得心累,是真的想太多,在乎太多,计较太多,总是在错误的路上坚持下去。 人生,何必纠结很多无所谓的事情,凡事学会释怀,别想太多,别计较太多,既然很多感情都是没有结果,那就选择放下吧,何必事事纠缠,事事计较,有时候,人生难得是糊涂。 这个世界上哪里会有那么顺心的事情,总会有很多艰难险阻,总会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可是有时候人生又是充满希望,当眼前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时候,就选择放下;当不开心的时候,就选择忘记,当身边的朋友不再真诚的时候,就学会放下,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这一辈子,没必要纠结太多,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别想太多,学会顺其自然,别再一件事上纠结太多,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人生,一切随缘就好。 人这一生,哪里会有那么完美的事情,哪里会那么顺心,尽管不能做到事事如意,但起码也要照顾自己,人这一生,别把自己活得太累,学会在压力中释放自己,不在悲伤中折磨自己,一切学会顺其自然。 人这一生,学会释怀吧,别再遗憾了,忘掉过往不开心的一切,人生得向前看,放下所有向前看。 余生,好好珍惜每一天,忘掉所有的烦恼,释怀一切,日子过的是心情,愿你往后余生都能开开心心。
-
古人读书十二法(收藏)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 一、“思·问·习”读书法。 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二、“假物”读书法 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分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 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分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分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钩玄”读书法 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六、“计字日诵”读书法 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七、“一意求之”读书法 苏轼提倡的读书方法。 【分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朱熹所提倡的读书方法。 例: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同上) 九、“五类四别”读书法 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例: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十、“五要”读书法 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十一、“贵精”读书法 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分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 焦循的读书经验。 【分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节选自郗伯侯、冷怀青主编的《中学文言阅读翻译技法辞典》)
-
献给沉默有度的聪明人(值得一看)
有人说,沉默的人寡言少语,是性格缺陷,而在我看来,沉默的人,心思缜密,善于独立思考,做人稳健,低调,做事专注,干练,没什么不好。 其实,沉默的人,不一定内向,也不一定寡言,只是,有时被现实情况所困,不得以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方式而已。 比如,在特定的地点,特殊的场合,听不惯那些不着边际的夸夸奇谈,想说又不愿说,因为,得罪人就是一句话的事,根本没必要,所以,笑而不谈,保持沉默。 虽然,不愿听某些人毫无道理的奇谈怪论,想说点什么,但欲言又止,因为,话不投机,无聊,所以,低头不语,保持沉默。 虽然,有时实在憋不住了,又怕言多有失,失言伤人,再加上别人不一定赞同,因为,人微言轻,没人会再乎你的感受,所以,也只能保持沉默。 说实话,我喜欢沉默,喜欢静下心来,听到自己心脏跳动的感觉,喜欢面对大海,丝丝海风扑面,带来的那份坦然。 喜欢躺在床上,闭目回想那些,曾经拥有和失去而不知不觉,悄然入梦的境界。 也曾有人劝我,这样容易伤到别人,时间久了,对自己也不利。 确实,沉默虽然会给别人一种高深莫测,摸不着头脑,不知你在想什么,想干什么的错觉,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很好的保护自己,但不得不承认,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犹其是当面对自己所爱的人,和时刻关心自己,真心实意牵挂自己的亲人时,绝对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因为,沉默本身就含有,不屑一顾,瞧不起和蔑视的成份。 平时,如果能正确理解沉默的真正含义,知道该如何沉默,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该沉默,做到沉默有度,那么,恭喜你,您肯定是一个沉默有度的聪明人。
-
一种姓氏一种图腾,你的姓氏图腾是什么样子?
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先祖伏羲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蒋姓图腾,蒋姓是掌握建木天杆刻度的氏族。 “蒋”,由甾木、寸、爿合成。甫木设在中,筑坛台需要把土加高夯实,于是发明了版筑垒壁的筑墙技术,“爿”即版筑的“版”。 坛与版筑合文为蒋。 杨姓图腾,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 “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 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 陈姓图腾,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后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 陈由“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 东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槫木、扶木、扶桑、若(叒)、建木。 日在木下为杳,日在树顶为杲,日在地平为旦,日在山下为昏,日在午前午后为昃,当槫木转为建木天干时称为“重”,所以古代“重”、“东”为一义。 孙姓图腾,孙姓是弇(读淹)兹氏以玄鸟作为图腾的一支的族称。 由跪着的老祖母弇兹氏和她生育的一大群玄鸟的后裔组成,表示子子孙孙世代绵延不绝。 诒弄子孙,满溢天伦。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较多的姓氏。 黄姓图腾,黄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字),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即双珩之所合成,也就是璧,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上面的一横是玉衡,下面是二系垂。 中间的璧,古代又叫“璜”。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它就是“璜”字的初文。 张姓图腾,张姓是炎帝共工氏的文明创造的图腾标志。 它的本义并不是长长弓箭。 “弓”实际上代表盖天图,一般作天穹的“穹”。“钺”是模仿其形状而来。 共工氏是张氏的始祖,远古三苗之一柯乌耶劳的嫡传。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 他手中所握的“弓”表示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 日夜两个盖天图和起来就是浑天图,代表一整天。 刘姓图腾,刘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农氏族的系的鸺鹠族的族称。 刘姓图腾是由一位长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气到达地球的运行规律,简作“留”。 “卯”为春天的天门,简称春门,“田”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台“叀”(博、甫、浦、囟皆为其象形),“卯”与天竿建木结合称作“柳”其氏族称相柳。 秋门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郑”姓所主管掌握。 赵姓图腾,赵是东夷民族少昊族团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 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 肖是玄鸟燕子(偃、赢)的象形,“赵”是“肖”的繁体,“肖”是“赵”的简体,同时又可作“御”。 因为秦(赢)姓的祖先受封于伯赵氏的旧地,他曾为周幽王驾车有功,赐地在赵,所以“赵”、“肖”“御”又为一字。 造父祖为皋陶,皋陶以玄鸟“伯赵”为图腾,故赵父从“肖”图腾。 李姓图腾,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 皋陶是李姓的始祖。 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 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 王姓图腾,王姓是远古三苗之一的柯约耶劳的族称。 王姓由天齐建木和盖天图组成,或者说是酋长戴了一顶半月形的钺斧天文仪器作成的王冠。 天齐就是天地的中央,俗称作天地之中。以天齐为原点观测太阳的周天运行轨迹。 周天历度称“盖天图”、“浑天图”。王姓是首创这种天文历法文明的氏族之一。 杜姓图腾,杜姓是炎帝第七世后土句龙以土为图腾得姓。 句龙是共工之子,以平治水土有功而世称后土,成为轩辕黄帝的佐臣。 建木与土合文为杜。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祁姓,帝尧后代。 ②上古杜康之后。 ③出自他族改姓。始祖:杜伯。 姜姓图腾,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图腾得姓。 凡从女的姓都是母系社会确定的姓,是最古老的姓。 图为一“商羊”,即鳄鱼,为崇龙之族。 (龙图腾来自鳄鱼崇拜)。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神农氏,炎帝之后,以居地为姓。 ②出自亘氏改姓。 ③出自少数民族。始祖:炎帝。 毛姓图腾,毛是以鸟羽为图腾的三苗羽民的王冠得姓。 毛和苗同音。毛下为鸟形灵台,灵台天齐上为相风鸠鸟。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亦系出姬姓,周文王第九子伯聃(一作明)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③出自少数民族。始祖:毛叔郑。 秦姓图腾,秦是秦族的族称。 它由“玄鸟殒卵”、“双手供奉”和“禾苗”三部分组成。 它是“燕子殒卵”与嘉禾的复合图腾,秦人的祖先是有虫乔女女华,她吞燕卵生伯益,伯益为秦人男性祖先。 其女性祖先为有虫乔氏女女华。 始祖:伯益 崔姓图腾,崔姓是淮夷的分支,由“山”和“隹”两部分组成。 “隹”是短尾鸟,“山”代表大山纪历,中央的山峰叫天齐,两边的山峰称“博山”,是以山峰作为观测日月出没的方位来确定季节的。 崔是姜姓别支。炎帝裔孙穆伯封崔邑得姓。 沈姓图腾,沈姓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用牛沉河、渊、祭天求雨的巫觋职司,作为族徽,所以由水、渊、牛、方构成。 “方”代表四方,是四时节气的象征。四时季节不及,该雨不雨,旱灾,以沉牛为牺牲祭河伯水神,以此方法求雨。 沈沉一字,祖为实沈。又周文王十子季载食采于沈,得姬姓沈氏。 陆姓图腾,以危屋华盖重屋(中)和日月升降符号“非”组成(左右)。 来源有四: 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 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3、出自陆浑国。 4、出自他族改姓。得姓始祖:陆终。 钱姓图腾,钱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大彭氏的族称,其始祖为彭祖钱铿。 因为钱铿崇尚武功,以武力征战壮大了自己的氏族,并取得了祭天权,所以以戈为图腾,并立天俞。右边的“天俞”代表冶炼金属,因为祝融的图腾为火。 程姓图腾,是炎帝第五世祝融八姓之一的族称,由“禾”和“呈”组成。 炎帝神农氏擅长种植谷物,所以程从“禾”。“呈”是“皇”的变体,炎帝是三皇之一,具有司天掌管天表的至上权,这种世职由程姓继承。风姓别支,始祖吴回。 郭姓图腾,一是“郭”象四方的城楼的整体形状,以此为图腾标志。 甲古文原作上下左右四“亭”(省文)相对,中间为囗,象内城。 故郭本义似为围墙上之望亭,或会“自内城向外扩展,即外城”之意。“虢”与“郭”音相似。 梁姓图腾,梁姓是大山槫木纪历图腾由水、刃、木(槫木)组成,以刀(辛)刻木为纪历方法。 此山名“梁山”,在泰山,古代封禅之地。又有“梁州”,是梁人聚居之地。 “梁山”山下有水,山四周环水,山中央主峰为天齐,上立槫木,又名重章东,又名,左手持弓、于,即浑仪和矩尺;右手持刀具契刻日升降度位,故为“”。 宋姓图腾,宋姓是以祖先发明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 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 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晷天历度。 徐姓图腾,徐是淮夷一支的族称,由“余”和“太阳鸟”组成。(左边是玄鸟向日,暗合徐氏始祖由鸟所生的传说。)…
-
中国象棋谚语大全(耐心揣摩,终成大师)
棋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国度中,到底有多少条象棋谚语?谁也难以统计。普通谚语,它产生于文字之前;象棋谚语,只能在象棋产生之后而出现,迄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怜因为它扎根于民间,绝大多数只能靠“口头禅”流传下来,湮灭了多少?真的难以想象! 象棋谚语历经千年沧桑,能够流传至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象棋谚语从语用功能上,它是象棋语言宝库中的“明珠”!从炼义铸形上讲,象棋谚语是象棋先哲们智慧的结晶;是象棋民间语言的艺术火花!它是以“口碑性”顽强地在民间广为流传。 象棋谚语除了具有普通谚语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特殊性。它能在九十个交叉点、三十二枚棋子中浓缩整个世界;浓缩人生哲理!你看,那些谚语既讲知识又阐明道理,真是一套一套的。 谈到棋艺性质时,棋谚告诉我们:“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下棋就是一场斗智:“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 下棋的根本策略是什么?棋谚说:“兵贵神速,抢先入局”。下棋讲究“先”字,棋谚有“弃子争先”;“宁失一马,不失一先”;“得子得先方为胜,得子失先方为输”。 谈到棋子的走法时,棋谚说:“马行日,象走田,炮隔山打,车走直线,将帅不出城,小卒一去不返乡”。 谈到下棋的心态,棋谚说:“临杀勿急,稳中取胜”。强调稳慎时又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棋谚还谈到了象棋各子的威力,车:“一车十子寒”。“车正永无沉底月”。马:“马有八面威风”,“马蹬四方”,“马跳连环不用车”,“马踩无棋”。炮:“空头炮,凶恶难当”。卒:“卒坐宫心,老帅发昏”。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讲到象棋各子的威力欠缺时,棋谚又说:“输棋只因出车迟”。“低头车,阵势虚”。“马退窝心,不死也昏”。“马跳边,易被歼”。“炮进冷苍,难兴风浪”。“孤炮难鸣”。“单车寡炮瞎胡闹”。“高将多危”。“老卒无功”。 马炮争雄互不相让时,棋谚概括两句话:“开局炮胜马,残局马胜炮”。 棋谚还辨证地阐述棋子之间的相克相生:“当头炮,马来招”。“摆上羊角士,不怕马来将”。“马卒难破士相全”。“缺士怕马,缺相怕炮”。“缺士怕双车”。 棋招中最忌什么?棋谚说:“象眼谨防塞”,“马怕蹩脚”,“车入险地”,“炮勿轻发”,“臭棋乱飞象”,“无事不支士”,“将忌暴露”。 什么形势最危险?棋谚说:“连车重炮卧槽马,城里老将挨死打”。“车临头,马挂角,老将活不了”。“小卒坐大堂,将帅活不长”。 下棋的艺德有何讲究?棋谚对旁观者的要求:“观棋不语真君子”。对当局者的要求:“举棋不悔大丈夫”。 棋谚还告诉人们下棋时不要太在乎输赢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 棋谚还对人间一切事物做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读者朋友,你说象棋谚语是否包含了人生的真谛? 象棋谚语 下棋如斗智:“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 下棋的策略:“兵贵神速,抢先入局”。 下棋讲究“先”字:“弃子争先”;“宁失一马,不失一先”;“得子得先方为胜,得子失先方为输”。 棋子的走法:“马行日,象走田,炮隔山打,车走直线,将帅不出城,小卒一去不返乡”。 下棋的心态:“临杀勿急,稳中取胜”。 强调稳慎:“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象棋各子的威力,车:“一车十子寒”,“车正永无沉底月”。马:“八面威风”,“马蹬四方”,“马跳连环不用车”,“马踩无棋”。炮:“空头炮,凶恶难当”。卒:“卒坐宫心,老帅发昏”。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象棋各子的威力欠缺:“输棋只因出车迟”。“低头车,阵势虚”。“马退窝心,不死也昏”。“马跳边,易被歼”。“炮进冷苍,难兴风浪”。“孤炮难鸣”。“单车寡炮瞎胡闹”。“高将多危”。“老卒无功”。 马炮争雄:“开局炮胜马,残局马胜炮”。 棋子之间的相克相生:“当头炮,马来招”。“摆上羊角士,不怕马来将”。“马卒难破士相全”。“缺士怕马,缺相怕炮”。“缺士怕双车”。 棋招最忌:“象眼谨防塞”,“马怕蹩脚”,“车入险地”,“炮勿轻发”,“臭棋乱飞象”,“无事不支士”,“将忌暴露”。 形势危险:“连车重炮卧槽马,城里老将挨死打”。“车临头,马挂角,老将活不了”。“小卒坐大堂,将帅活不长”。 下棋的艺德:“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不悔大丈夫”。 输赢:“胜败乃兵家常事”。“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 人间一切事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闲人指路,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最险不过当头炮,难防莫非拐弯马。得意之时休大意,小卒过河亦英雄。 擒贼先擒王,先下手为强。攻其要害处,非死即重伤。 车类象棋谚语 输棋只因出车迟,一车十子寒。得势宁可弃车,车不落险地。低头车,阵式虚。单车欲保剑,不能一条线。单车难破士象全,车正永无沉底月。 马类象棋谚语 马不躁进。马有八面威风。一马换双象,其势必英雄。马退窝心,不死也昏。马跳边,易被歼。马怕别腿。马不落角隅。双炮一条绳,残棋马胜炮。独马踩无棋。 炮类象棋谚语 炮勿轻发。开局时,炮不换马。炮头空,恶又凶。炮进冷巷,难兴风浪。孤炮难鸣。有炮需留对方士。残棋炮归家。 卒类象棋谚语 中卒守将门,无事莫轻进。无“叫将”不食中宫卒。卒进不惜身。弃卒开僵局。小卒过河当大车。一卒之微,全局攸关。卒坐宫心,老帅发昏。棋多双卒易胜。一卒功成见太平。老卒无功。 象类象棋谚语 象眼谨防塞。臭棋乱飞象。缺象惧炮攻。象棋象棋,无象无棋。 士类象棋谚语 无事不支士。支起羊角士,不怕马来将。背士将,忌炮攻。支错士,自找事。缺士怕双车。士亏应兑车。 将类象棋谚语 无事不动将。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将忌暴露。高将多危。太师坐椅。将军大脱袍。 双子配合类象棋谚语 车结“霸王”,铁壁铜墙。双马如绞刀,看你往哪逃。连环马气死单车。中路攻坚靠叠炮。一杯不醉两杯醉。二鬼拍门。车心马角,神仙难救。车马冷着。单车寡炮不成棋。翻江轱辘炮,恰是把葱剥。海底捞月。马后炮,把命要。卒坐宫心马一绕,将帅发呆死期到。门东户西守和之规。 多子配合类象棋谚语 三车闹士,神医难治。三仙炼丹,九宫掀翻。三象三士,可成和势。三子归边,将帅喊天。大刀剜心,老将抽筋。插上铁门闩,老帅受熬煎。天地炮响,神兵难挡。审时度势,弈战心理。谋定而后动。临杀勿急。死子不急吃。得先时且忌着忙。欲速不达。棋优不顾家,好比睁眼瞎。强胜易负。欺着莫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下棋最忌随手。 战略规划类象棋谚语 开局务要抢先。善战者求势。欲弃子攻杀,须全局筹划。先固己,再攻人。重守怯攻,智者不为。我势弱,勿轻进。彼强击帅。我弱求和。劣势不妨搏杀。宁失子,不失先。得子失先非上策。 战术运用类象棋谚语 调虎离山。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暗渡陈仓。金蝉脱壳。釜底抽薪。避实击虚。兵贵神速。擒贼擒王。勇者致胜。善出奇兵。巧用等着。妙使顿挫。双重威胁。借势谋子。弃小图大。顺水推舟。 把握全局类象棋谚语 积小胜为大胜。恋子莫如弃之。胜棋不闹事。微隙在所必乘。两利相权就其重。两害相衡择其轻。前车之鉴。棋错一着,满盘皆输。真假先手,辨清再走。骄兵必中计。良机稍纵即逝。授人以隙,后悔无及。输棋只因次序错。棋忌只看一角。莫放虎出笼。不贪食饵兵。失先弃子却无成。贪攻忘危棋势溃。恋战必酿祸。入局勿贪。当局者迷。 《适情雅趣》棋经论 夫弈棋者,要专心绝虑静算,待敌坦然无喜怒挂怀。大抵一局之中,千变万化。如车前马后,发炮逐卒;如电掣雷轰,炮辅卒行,逼近士象,如狼奔虎跃。顺手炮,先要车活;列手炮,补士要牢;士角炮,急使车冲;当头炮,车横将路;破象局,中心进卒;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偏宜;马飞过角,车便巡河。未得路莫离本位,已得势便可争先。鸳鸯马,内顾保寨;骑河炮,河岸拦车;骑河车,禁子得力;两肋车,助卒过河;正补士,等他车路;背士将,忌炮来攻。我势弱勿轻进;彼势强弃便攻。弃子须要得先;提子莫教输手。急赶将有后着可行;慢入悻无内子宜动,士象全或可求和;士象亏兑他车卒,算隐着要成杀局;使急着,恐悻不免。得先时,切忌着忙;输车时,还叫心定。子力猛,局中寻胜;子力宽,即便寻和。学者详察斯言,可为国手矣! 橘中秘·全旨 棋虽曲艺,义颇精微,必专心然后有得,必合法然后能超。大抵全局之中,千变万化,有难殚述,然其妙法,必不能出乎范围。如顺手炮,先要车活;列手炮,须补士牢;入角炮,使车急冲;当头炮,横车将路;破象局,中卒必进;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偏宜;鸳鸯马,内顾保寨;蟹眼炮,两岸拦车;骑河车,禁子得力;两肋车,助卒过河;正补士,防车得照;背士将,忌炮来攻。弃子须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后。士象全,可去马兵;士象亏,兑他车卒;算稳着,成杀局方进;使急着,有应子宜行;得先时,切忌着忙;失车去,还叫心定;子力猛,必须求胜;子力宽,即便寻和。此局中之定法,决胜之大略也,有能详察斯言,参玩图势,则国手可几矣。 橘中秘·歌诀 当头炮诀 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马常守中卒,士上将防空。 象要车相护,卒宜左右攻,若将炮临敌,马出渡河从。 士角炮诀 炮向士角安,车行二路前,过河车炮上,炮又马相连。 先车图士象,马将炮向前,敌人轻不守,捉将有何难。 飞炮诀 炮起边塞上,翻卒势如飞,横并当头妙,冲前落角宜。 乘虚士可得,有隙象先图,夹辅须车力,纵横马亦奇。 象局诀 象局势常安,中宫士必鸳,车先河上立,马在后遮拦。 象眼深防塞,中心卒莫前,势成方动炮,破敌两旁边。 破象局诀 一炮在中宫,鸳鸯马去攻,一车河上立,中卒向前冲。 引车塞象眼,炮在后相从,一马换双象,其势必英雄。 橘中秘·残局说 棋有残局,补全盘之未备也。全盘子多而难明,残局子少而易悟,尤可取法。况得其一诀,便可触类引申,其于全盘所俾实倍至。如局本成和,贵乎能守。惟刚愎自用,锐其攻而布其胜,胜不可寻,而反致失中,败且随之。局固可胜,贵乎善谋。彼昏不知,馁于进而诿于和,和已自慊,而安敢他谋,子并弃之,此皆不审局面之误也。故必确有持循,方可为法。是集余从旧谱殚精毕虑,务别雌雄,精阐识未,使胜者必胜,和者必和,至无余蕴而后敢录焉。共得百四十局,伸其说者十之五,订其谬者十之三,间亦有窃附云。
Comments(1)
已加入收藏夹,时不时的来看看有没有更新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