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释义: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能把它讲得头头是道;能对一件事讲得十分透彻有理的人,不一定能做好这件事。
解析:理论和实践有时是脱节的。比如说一位好作家不一定掌握写作理论,一位理论丰富的批评家不一定能写出好作品;一位成绩好的人,不一定能把别人教好。
所以,在做事情时,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擅长的部分做到最好,正所谓“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2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释义: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在乎小的过错。
解析:鸿门宴上,众人欲助刘邦逃走时,刘邦顾虑到没有向项羽行辞别的礼,樊哙就对刘邦说了这句话。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以大局为主,过分地苛求自己注意细枝末节,不能成就最终的大业。
兵家常说:做大事,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双眼,乱了方向。一时的牺牲,一处的放弃,并不是全盘皆输,而是赢来最终成功的可能。

3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释义:开始时出一点差错,最后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欲成大事,须做事严谨,注重细节,总满足于“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
4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释义:人的欲望宛如深渊,如果执意前进,那将会什么都得不到;现在拥有的不知道满足,那便会连原本的也会失去。
解析:此句可与上一句一起理解、感悟。《道德经》有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范睢助秦蚕食东方六国,并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在长平之战又献离间计,使得白起大破四十万赵军。
游士蔡泽于是用此言劝范睢退出朝堂,这样尚且还能当个富家翁,若是贪恋权位,恐怕大祸临头。
范睢深以为然,次日便辞去秦相之位,不再插手秦国朝政。
智者,会“止欲”,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愚者,被欲望操控,永远不知足,其最终的下场只会引发祸端。

5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释义:泰山之大,在于包容细小的土石,江河之深,在于收拢所有的溪流。
解析:孟郊曾在《赠裴枢端公》中写道:“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宽广的胸怀并不是说做到圆滑,也不是说任何事情不计较,而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以一颗美好的心包容世间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释义:轻飘的羽毛堆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一堆很轻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
解析:众人的言论十分强大,足以混淆视听;毁谤发生多次,足以将一个人毁灭。
人言可畏,强大的舆论能美化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对一个人的判断,舆论不一定可靠,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这句话也是提醒我们,在你没有全面和充分了解时,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7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释义:人言苦口良药,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解析: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
一个人能不能正确地分辨好话和奉承话,能否正确听好话,产生的结果迥然不同。
大家都熟知“逆耳之言利于行”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从不中听的话里汲取对工作、对自身修养有益的成分。
对于别人的称赞、表扬,一定要头脑清醒,切不可陶醉其中、妄自尊大、沾沾自喜,从而不能正确估价自己。

8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释义: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解析:大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学习和体悟的人,都会知道历代先贤们对于德的重视和强调。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们在入世的同时,绝不能放松自身品德的修炼,宁可德高而位卑,也不要德低而位尊。
就好比一张桌子,它能承受10斤重的份量,但非得给它放上50斤的重量,那这个桌子怎么样?
9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释义:坐了他人的马车,就要记住载人之恩,并要与他人共患难;穿了他人的衣服,就要谨记获衣之恩,并要分担他人的忧愁;吃了他人的饭菜,被人所养活,就要牢记救命之恩,同时还要为他人做事,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性命。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信一文。
韩信幼时贫苦,为了养活自己,便去河边钓鱼,但鱼儿稀少,韩信经常饿肚子,河边有一老妇人,每次都给韩信一些吃食,韩信就在老夫人的救济下度过了最贫困的时间,后来韩信封王,首件事便是回到家乡厚待老夫人,并且赠送千金予她。
受到别人恩惠,就要用心去报答。
来源:京博国学(作者:耕农)、师父曰微信
编辑:闫伟奇 徐晓燕
版权属于原作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经济日报
相关推荐
-
100首训练口才的绕口令(建议收藏)
100首训练口才的绕口令 经常说绕口令,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力,并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敏捷性、灵活性和准确性。 下面这100首绕口令,内容精彩,赶快收藏起来吧~ 1.《捉兔》——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 2.《小猪》——小猪扛锄头,吭哧吭哧走。小鸟唱枝头,小猪扭头瞅,锄头撞石头,石头砸猪头。小猪怨锄头,锄头怨猪头。 3.《白石塔》——白石白又滑,搬来白石搭白塔。白石塔,白石塔,白石搭石塔,白塔白石搭。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滑。 4.《花鸭与彩霞》——水中映着彩霞,水面游着花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麻花鸭游进五彩霞,五彩霞网住麻花鸭。乐坏了鸭,拍碎了霞,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5.《四和十》——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6.《鹅过河》——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卧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哥哥说:宽宽的河,弟弟说:白白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7.《颠倒歌》——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 8.《兜装豆》——兜里装豆,豆装满兜,兜破漏豆。倒出豆,补破兜,补好兜,又装豆,装满兜,不漏豆。 9.《狗与猴》——树上卧只猴,树下蹲条狗。猴跳下来撞了狗,狗翻起来咬住猴,不知是猴咬狗,还是狗咬猴。 10.《河里有只船》——河里有只船,船上挂白帆,风吹帆张船向前,无风帆落停下船。 11.《汤烫塔》——老唐端蛋汤,踏凳登宝塔,只因凳太滑,汤洒汤烫塔。 12.《蚕和蝉》——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常在林里唱。 13.《六十六头牛》——六十六岁的陆老头,盖了六十六间楼,买了六十六篓油,养了六十六头牛,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六十六篓油,堆在六十六间楼;六十六头牛,扣在六十六棵垂杨柳。忽然一阵狂风起,吹倒了六十六间楼,翻倒了六十六篓油,折断了六十六棵垂杨柳,砸死了六十六头牛,急煞了六十六岁的陆老头。 14.《任命、人名》——任命是任命,人名是人名,任命人名不能错,错了人名错任命。 15.《枪和糠》——墙上一个窗,窗上一支枪,窗下一箩糠。枪落进了糠,糠埋住了枪。窗要糠让枪,糠要枪上墙,墙要枪上窗。互相不退让,糠赶不走枪,枪也上不了窗和墙。 16.《白果树》——我从伯伯门前过,看见伯爹伯妈门前种着白果树,白果树上站着百十百个白斑鸠,我就拣了百十百块白石头,打那百十百个白斑鸠。 17.《好孩子》——张家有个小英子,王家有个小柱子。张家的小英子,自己穿衣洗袜子,天天扫地擦桌子,王家的小柱子,捡到一只皮夹子,还给后院大婶子。小英子,小柱子,他们都是好孩子。 18.《送花》——华华有两朵红花,红红有两朵黄花,华华想要黄花,红红想要红花,华华送给红红一朵红花,红红送给华华一朵黄花。 19.《皮鞋、蒲鞋》——一只皮鞋,一只蒲鞋,皮鞋补蒲鞋,蒲鞋补皮鞋,皮鞋、蒲鞋,蒲鞋、皮鞋…… 20.《猫鼻子》——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黑猫的白鼻子,碰破了白猫黑鼻子,白猫的黑鼻子破了,剥了秕谷壳儿补鼻子;黑猫的白鼻子不破,不剥秕谷壳儿补鼻子。 21.《羊和狼》——东边来了一只小山羊,西边来了一只大灰狼,一起走到小桥上,小山羊不让大灰狼,大灰狼不让小山羊,小山羊叫大灰狼让小山羊,大灰狼叫小山羊让大灰狼,羊不让狼,狼不让羊,扑通一起掉到河中央。 22.《盆和瓶》——桌上放个盆,盆里有个瓶,砰砰啪啪,啪啪砰砰,不知是瓶碰盆,还是盆碰瓶。 23.《荷花和蛤蟆》——一朵粉红大荷花,趴着一只活蛤蟆,八朵粉红大荷花,趴着八只活蛤蟆。 24.《画狮子》——有个好孩子,拿张图画纸,来到石院子,学画石狮子。一天来画一次石狮子,十天来画十次石狮子。次次画石狮子,天天画石狮子,死狮子画成了“活狮子”。 25.《小花猫》——小花猫爱画画,先画一朵腊梅花,又画一个小喇叭,带着腊梅花,吹着小喇叭,回家去见妈妈,妈妈见了笑哈哈。 26.《造房子》——捡颗小石子,在地上画个方格子,画好了格子造房子,画个大方格子造个大房子,画个小方格子造个小房子,楼上的房子分给鸽子,楼下的房子分给小兔子。 27.《毛毛和猫猫》——毛毛有一顶红帽,猫猫有一身灰毛。毛毛要猫猫的灰毛,猫猫要毛毛的红帽,毛毛把红帽交给猫猫,猫猫给毛毛几根灰毛。 28.《斗放豆》——黑豆放在黑斗里,黑斗里边放黑豆,黑豆放黑斗,黑斗放黑豆,不知黑豆放黑斗,还是黑斗放黑豆。 29.《瘸子》——北边来了一个瘸子,背着一捆橛子。南边来了一个瘸子,背着一筐茄子。背橛子的瘸子打了背茄子的瘸子一橛子。背茄子的瘸子打了背橛子的瘸子一茄子。 30.《天上七颗星》——天上七颗星,地上七块冰,台上七盏灯,树上七只莺,墙上七枚钉。吭唷吭唷拔脱七枚钉。喔嘘喔嘘赶走七只莺。乒乒乓乓踏坏七块冰。一阵风来吹来七盏灯。一片乌云遮掉七颗星。 31.《花和瓜》——瓜藤开花像喇叭,娃娃爱花不去掐。瓜藤开花瓜花结花,没花就没瓜。吃瓜要爱花,娃娃爱花也爱瓜。 32.《妈妈骂马》——妈妈种麻,我去放马,马吃了麻,妈妈骂马。 33.《白家伯伯》——北贫坡上白家有个伯伯,家里养着一百八十八只白鹅,门口种着一百八十八棵白果,树上住着一百八十八只八哥。八哥在白果树上吃白果,白鹅气得直叫:我饿!我饿! 34.《比锤》——炉东有个锤快锤,炉西有个锤锤快,两人炉前来比赛,不知是锤快锤比锤锤快锤得快?还是锤锤快比锤快锤锤得快? 35.《窝和锅》——树上一个窝,树下一口锅,窝掉下来打着锅,窝和锅都破,锅要窝赔锅,窝要锅赔窝,闹了半天,不知该锅赔窝,还是窝赔锅。 36.《青龙洞》——青龙洞中龙做梦,青龙做梦出龙洞,做了千年万载梦,龙洞困龙在深洞。自从来了新愚公,愚公捅开青龙洞,青龙洞中涌出龙,龙去农田做农工。 37.《分果果》——多多和哥哥,坐下分果果。哥哥让多多,多多让哥哥。都说要小个,外婆乐呵呵。 38.《小毛与花猫》——小毛抱着花猫,花猫用爪抓小毛,小毛用手拍花猫,花猫抓破了小毛,小毛打疼了花猫,小毛哭,花猫叫,小毛松开了花猫,花猫跑离了小毛。 39.《种冬瓜》——东门童家门东董家,童、董两家,同种冬瓜,童家知道董家冬瓜大,来到董家学种冬瓜。门东董家懂种冬瓜,来教东门童家种冬瓜。童家、董家都懂得种冬瓜,童、董两家的冬瓜比桶大。 40.《六叔和六舅》——好六叔和好六舅,借给六斗六升绿绿豆。打罢秋,接住豆,再还六叔六舅六斗六升绿绿豆。 41.《高高山上一条藤》——高高山上一条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 42.《小牛赔油》—小牛放学去打球,踢倒老刘一瓶油,小牛回家取来油,向老刘道歉又赔油,老刘不要小牛还油,小牛硬要把油还给老刘,老刘夸小牛,小直摇头,你猜老刘让小牛还油,还是不让小牛不油。 43.《植树》——老顾大顾和小顾,扛锄植树走出屋。漫天大雾罩峡谷,雾像灰布满路铺,大顾关注喊小顾。老顾扛锄又提树,雾里植树尽义务。 44.《扁担和板凳》——板凳宽,扁担长,板凳比扁担宽,扁担比板凳长,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板凳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45.《南南有个篮》——南南有个篮篮,篮篮装着盘盘,盘盘放着碗碗,碗碗盛着饭饭。南南翻了篮篮,篮篮扣了盘盘,盘盘打了碗碗,碗碗撒了饭饭。 46.《鸟和猫》——树上一只鸟,地上一只猫。地上的猫想咬树上的鸟,树上的鸟想啄猫的毛。 47.《蒋、墙、杨、羊》——蒋家砌了一垛墙,杨家养了一只羊,杨家羊,撞塌了蒋家的墙,蒋家的墙,压死了杨家的羊,蒋家要杨家赔墙,杨家要蒋家赔羊。 48.《葵花、蓖麻》——胖娃小筐手中拿,来到园中收葵花;小华小篮身上挎,一同进园收蓖麻。胖娃种的葵花花盘大,小华种的蓖麻密麻麻。小华去帮胖娃摘葵花,胖娃去帮小华收蓖麻。小华和胖娃,收了葵花、蓖麻献国家。 49.《四老伯》——郭老伯、骆老伯,毕老伯、柏老伯,郭骆毕柏四老伯,约着城北买菱角,买得菱角阁上剥,菱角壳戳了四老伯的脚。 50.《我有一条狗》——我有一条狗,狗尾拖个斗。走起路来狗关直发抖,不知是狗拖斗,还是斗拖狗。 51.《乌鸦说猪黑》——乌鸦站在黑猪脊上说黑猪黑,黑猪说乌鸦比黑猪还要黑。乌鸦说它身比黑猪黑,嘴不黑,黑猪听罢笑得嘿嘿嘿。 52.《妞妞和牛牛》——牛牛要吃河边柳,妞妞护柳要赶牛,牛牛扭头瞅妞妞,妞妞扭牛牛更牛,牛牛要顶妞妞,妞妞捡起小石头,吓得牛牛扭头溜。 53.《灰猫追花鸟》——灰猫跳,花鸟叫,灰猫听花鸟叫,花鸟瞧灰猫跳。灰猫跳起抓花鸟,花鸟怕灰猫,拔腿就逃掉。 54.《雕与猫》——树上有只雕,地上有只猫,地上的猫想叼走树上的雕,树上的雕啄猫身上的毛,雕吓走了猫,猫赶飞了雕。 55.《两只鹅》——河边两只鹅,一同过了河;白鹅去拾草,黑鹅来搭窝。冬天北风刮,草窝真暖和,住在草窝里,哦哦唱支歌。 56.《胡子骑驴子》——胡子骑驴子,驼子挑螺蛳,胡子撞翻了驼子的螺蛳,驼子拖住胡子的驴子,胡子去打挑螺蛳的驼子,驼子来打骑驴子的胡子,胡子打驼子,驼子打胡子。 57.《上果市》——四个孩子上果市,拿着四个小篮子。花了硬币四毛四,买了十个小柿子。四个孩子出果市,拾了四十小石子。到了家里吃柿子,吃完柿子玩石子。 58.《养鱼》——大渠养大鱼不养小鱼,小渠养小鱼不养大鱼。一天天下雨,下了一天雨。大渠水流进小渠,小渠水流进大渠。大渠里有了小鱼不见大鱼,小渠里有了大鱼不见小鱼。 59.《白猫与黑猫》——庙里有只白猫,庙外有只黑猫。庙里白猫骂庙外黑猫是馋猫,庙外黑猫骂庙里白猫是懒猫。 60.《倒吊鸟》——梁上两对倒吊鸟,泥里两对鸟倒吊。可怜梁上的两对倒吊鸟,惦着泥里的两对鸟倒吊,可怜泥里的两对鸟倒吊,也惦着梁上的两对倒吊鸟。 61.《吃桔子》——吃桔子,剥桔子,桔皮丢在垃圾箱里,不吃桔子,不剥桔子,不把桔皮丢在垃圾箱里。 62.《看豆豆》——小妞妞围个圆兜兜,牛头沟边看豆豆,忽听沟前喊抓牛,妞妞怕牛牛踩豆豆,紧紧抓住牛牛不松手。 63.《小道上》——小王的姜撞翻老杨的缸,老杨的缸碰倒小王的姜。小王放下姜去扶老杨的缸,老杨放下缸去帮小王装姜。 64.《是灯还是星》—天上满天星,地上满山灯,满天星亮满天庭,满山灯接满天星。星映灯,灯映星,分不清是灯还是星。 65.《丽丽和弟弟》——丽丽家来了小弟弟,弟弟叫丽丽出来做游戏,丽丽和弟弟拿不定主意,是做游戏还是玩玩具。 66.《北京和天津》——天津和北京,津京两个音。一是前鼻音,一是后鼻音。如果分不清,请你认真听。 67.《肥猪、肥兔》——小苏要喂猪,老鲁要养兔。老鲁会喂猪,小苏会养兔。老鲁教小苏喂猪,小苏教老鲁养兔。兔肥如猪,满院肥猪、肥兔关不住。 68.《四个头》——天上有日头,地下有石头,嘴里有舌头,瓶口有塞头。天上是日头不是石头,地下是石头不是日头,嘴里是舌头不是塞头,瓶中是塞头不是舌头。 69.《狗、猴过桥》——桥东走来一条狗,桥西走来一只猴。行到桥心碰了头,彼此匆匆跑回头。猴回头来望望狗,狗回头来望望猴,究竟是猴怕狗,还是狗怕猴。 70.《人造神?神造人》宁宁和成成,去看观音神。宁宁说是“人造神”,成成说是“神造人”,宁宁说不服成成,成成说不服宁宁。一道去请教高婶婶,到底是神造人,还是人造神? 71.《梳胡子》——苏州有个苏胡子,湖州有个胡梳子。胡梳子买把斧子做梳子,苏胡子买把梳子梳胡子。 72.《涩柿子与石狮子》——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树下蹲着四十四头石狮子;树下四十四头石狮子,要吃树上四十四个涩柿子;涩柿子不让石狮子吃涩柿子;石狮子偏要吃涩柿子。 73.《白庙、白猫》——山上有座白庙,地上有只白猫,白发老公公掉了一顶白帽,白猫叼着白帽跑进一白庙。 74.《捉壁虎》——李虎捉壁虎,本是虎捉虎,李虎满屋转,壁虎不敢咬李虎,李虎也捉不住壁虎。 75.《梨和犁》——耕地要用犁,口渴要吃梨。梨子掉下地,沾了一身泥。不要扔了梨,只需洗掉泥。 76.《学捏梨》——盘里放着一个梨,桌上放块橡皮泥。小丽用泥学捏梨,眼看着梨手捏泥,比比,真梨、假梨差不离。 77.《三娘找山羊》——三娘在山上放三只山羊,三只山羊翻过山梁,三娘翻过山梁去找三只山羊。三只山羊躲在杉树旁,三娘找到三只山羊。 78.《东南西北四个阳》——东有荥阳西有咸阳,南有衡阳北有汾阳,荥阳、咸阳,衡阳、汾阳,东南西北四个阳,发音不能走了样。 79.《补裤》——一块土粗布,一条粗布裤,哥哥屋里补布裤,飞针走线自己做。粗布裤上补粗布,土粗布补粗布裤,哥哥穿上粗布裤,艰苦朴素牢记住。 80.《买菜》——小艾和小戴,一起去买菜。小艾把一斤菜给小戴,小戴有比小艾多一倍的菜;小戴把一斤菜给小艾,小艾、小戴就有一般多的菜。 81.《一个人》——这边一个人,挑了一挑瓶。那边一个人,担了一挑盆。瓶碰烂了盆,盆碰烂了瓶。卖瓶买盆来赔盆,卖盆买瓶来赔瓶。瓶不能赔盆,盆不能赔瓶。 82.《分清巾金睛景》——小金到北京看风景,小京到天津买纱巾,看风景,用眼睛,还带一个望远镜。买纱巾,带现金,到了天津把商店进,买纱巾,用现金,看风景,用眼睛,巾、金、睛、景要分清。 83.《花青蛙》——花青蛙,叫呱呱,西瓜地里看西瓜,西瓜夸青蛙背背花,青蛙夸西瓜长得大。 84.《麻字谣》——麻家爷爷挑着一对麻叉口,走到麻家婆婆的家门口。麻家婆婆的一对麻花狗,咬破了麻家爷爷的麻叉口。麻家婆婆拿来麻针、麻线,来补麻家爷爷的麻叉口。 85.《月亮走》——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竹篓,竹篓里面装豆豆,送给月亮上的小猴猴,小猴吃了豆豆长肉肉。 86.《画葫芦》——胡图用笔画葫芦,葫芦画得真糊涂,糊涂不能算葫芦,要画葫芦不糊涂,胡图决心不糊涂,画出一只大葫芦。 87.《吃荸荠》——荸荠有皮,皮上有泥。洗掉荸荠皮上的泥,削去荸荠外面的皮,小丽、小艺和小奇,欢欢喜喜吃荸荠。…
-
别去打扰一个发微信不回你的人
别去打扰一个发微信不回你的人,因为他(她)心里根本没有你。不适合的鞋子,就不要硬塞了;挤不进的世界,就不要硬挤了;作贱了自己,难为了别人,何必呢? 你真的相信,会有人,一整天都看不见你发的信息吗?在这个没有手机,就没有安全感,隔一段时间不刷朋友圈,就浑身不自在的年代,真的有人,会一直看不到你发过去的微信? 当有人没回你微信的时候,别再想着他(她)是不是很忙,所以没有看见。事实上,他(她)看见了,他(她)不回你,只是因为你不重要罢了。 尊重你的人,看到你发的微信,一定会回复,哪怕真的一时没看见,也会在看见的那一刻,第一时间回复你,甚至跟你解释说明。 只有那么不把你当一回事的人,才会假装没有看到你的消息,直接往左一划,不给你任何回复。 因此,假如你给一个人发微信,人家没有回复,那你就不要再发了。不尊重你的人,你又何必尊重他。 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做到的。很多东西,不是你要,就能得到的。很多人,不是你留,就能留住的。感情的世界是不对等的,不是你在意他(她),他(她)就会在意你,不是你愿意为他(她)赴汤蹈火,他(她)就会愿意为你两肋插刀,这个道理,你越早明白,越早看开越好。 别再去打扰那些不愿意理你的人,也不要再去纠结他(她)为何不回你微信,没有回应的感情,就放手吧。你的热情最终只会被他(她)们辜负。愿你以后的岁月里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喜欢的,你爱的人也一样爱着你,你讨厌的人都消失在你视线里,希望有一天,你的笑容全都发自内心。
-
《管子·心术》原文及译文
《管子·心术》原文、译文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译文】 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各有职务。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运动规律了。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译文】 道,离人不远而难以探其穷尽,与人共处而难以掌握。使欲念空虚,神道就将来到心里;欲念扫除不净,神道就不肯留处。人人都想得到智慧,但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智慧。智慧呵,智慧呵,应把它投之海外而不可空自强求。追求智慧不如保持心的空虚。圣人就是无所追求的,所以能够做到“虚”。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译文】 虚无无形叫作道,化育万物叫作德,摆正君臣父子这类人间的关系叫作义,尊卑揖让、贵*有别以及亲疏之间的体统叫作礼,繁简、大小的事务都使之遵守统一规范,并规定杀戮禁诛等事叫作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译文】 大道,可以适应它而不能说得明白。真人的理论,不偏不颇,不从口里说出。不在表情上流露,四海的人,又谁能知道他的法则呢?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埶,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译文】 天是虚的,地是静的,”所以没有差错。清扫房屋。开放门户,排除私欲,不要主观成见。神明就似乎出现了;事物总是纷杂地好象很乱,静下来就自然有条不紊。能力再强也不能把一切事情都包揽起来,智慧再高也不能把所有事情都谋划周到。物的自身本来有它—定的形体,形体自身本来有它一定的名称,立名正合于实际,就叫作圣人。所以。必须懂得什么是不由自己去说的理论,不用亲自去做的事业,然后才懂得道的要领。尽管万物的形态千差万别,但从不违背万物自身的规律,所以能成为天下万物的始祖。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译文】 人可以用杀戮来镇压,这是因为他们怕死;可以用不利之事来阻止,这是因为他们贪利。所以君子不被爱好之事所诱惑,不被厌恶之事所胁迫,安愉无为,消除了智谋和故巧。他的处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筹划;他的行动,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择取。有过错在于自以为是,发生罪过在于妄加变化。因此。有道的君子,他在自处的时候,象是没有知识;他在治理事物时,象是只起配合的作用,这就是静因之道。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不与下诚也。“毋先物动”者,摇者不走,趮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者”,谓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攸曰,‘静乃自得。” 【译文】 “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的功能,有如百官的职务一样。”这是说耳目是管视听的器官,心不去干预视听的职守,器官就得以尽到它们的本分。心里有了嗜欲杂念,那就有东西也看不见,有声音也听不到。所以说: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所以说:心的功能,就是用虚静无为来管辖九窍的。所以叫作“君”。“不要代替马去跑”,“不要代替鸟去飞”,这是说不要取代各个能者的功用,不要干预下面的操作。所谓“不要先物而动”,是因为摇摆就不能镇定,躁动就不能平静,就是说“动”就不可能好好观察事物了。“位”,指所处的地位。人君处在阴的地位。阴的性质是静,所以说“动则失位”。处在阴的地位可以控制阳,处在静的地位可以掌握动,所以说“静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 【译文】 道在天地之间,无限大又无限小,所以说“不远而难极也”。虚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距离,但只有圣人能做到虚,所以说“并处而难得”。人们所要记住的是心意专一。清除欲念则心意疏通,疏通则虚静。虚静就可以专一。心意专一则独立于万物之上,独立则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达神的境界了。神是最高贵的,馆舍不加扫除,贵人就不来居住了。所以说“不洁则神不处”。所谓“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就是说,人们所认识的对象是外界事物,而人们认识的主体是心。不把心修养好,怎么能认识外界事物?修养心的最好办法,莫如使它处于虚的状态。虚,就是无所保留,所以说能做到连智慧都抛掉,就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能做到无所保留。就没有什么可筹划的了。不追求又不筹划就可以做到无虑,无虑就回到虚的境界了。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无所位,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于道。 【译文】 天道,是虚而无形的。由于虚,就不受挫折;由于无形,就无所抵触。无所抵触,所以能普遍流通于万物之中而不变。德,是道的体现,万物依赖它得以生长,心智依赖它得以认识道的精髓。所以,“德”就是“得”,所谓得,那就等于说是所要得到的东西已经实现了。无为叫作道,体现它就叫作德,所以道与德没有什么距离,谈论它们往往不加区别。硬是要问它们有所距离的道理,还是说德是用来体现道的。所谓义,说的是各,行其宜。所谓礼,则是根据人的感情,按照义的道理,而规定的制度和标志。所以,礼就是有理,理是通过明确本分来表达义的,因此,礼从理产生,理从义产生,义是根据行事所宜来定的。法,是用来划一不齐的社会行动而不得不实行的,所以要运用杀戮禁诛来划一。事事都要用法来督察,法要根据权衡得失来制定,而权衡得失则是以道为根据的。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应也。应也者,非吾所设,故能无宜也。不顾,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顾,故无顾也。“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言深囿也。 【译文】 所谓道,动作时看不见它的形体,布施时看不到它的德惠,万物都已经得到它的好处,但不知它的究竟。所以说“可以安而不可说”。“真人”,言其水平最高。“不偏”,说的是“应”。所谓应,即不是由自己主观筹划,所以能做到不偏。“不颇”,说的是“因”。所谓因,即不是由自己主观择取,所以能做到不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说的是道的无形;“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讲的是蕴藏极深。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各”,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不言之言”,应也。应也者,以其为之人者也。执其名,务其应,所以成,之应之道也。“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 【译文】 天的道是“虚”,地的道是“静”。虚就没有曲折,静就没有变动,没有变动就没有失误。所以叫作“不成。”,“清扫室屋,开放门户”:室屋,指的是心。心是智慧的居处,所以称作“室屋”。清扫它,即清除好恶的意思。门,指的是耳目。因为耳目是听、看外部事物的。“物的自身本来有它一定的形体,形体自身本来有它一定的名称,”这是说名称不得超出事物的实际,实际也不得超过事物的名称。从形体的实际出发说明形体,从形体的实际出发确定名称。据此来考察理论又规正名称,所以叫作“圣人”。“不由自己亲自去说的理论”,意思就是“应”。所谓应,是因为它的创造者是别的人,抓住每一种名称的事物,研究它自身形成的规律,这就是“应”的做法。“不用自己亲自去做的事业”,意思就是“因”。所谓因,就是不增加也不减少。是个什么样,就给它起个什么名,这就是“因”是做法。名称不过是圣人用来标记万物的。一般人行事总是立意强求,专务修饰,欣味逞能,而运用故巧。圣人则没有这些毛病。没有这些就可以承认万物的不同规律。承认万物的不同就能做到虚,虚是万物的原始,所以说:“可以为天下始。”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译文】 一般的人往往被迫于所厌恶的事物,而失掉他应喜好的东西;或者被诱惑于所喜好的东西,因而连可恶的事物都忘记了。这都是不合于道的。所以说;“不休乎好,不迫乎恶。”厌恶要不丧失常理,喜好要不超越常情,所以叫作“君子”。“安愉无为,消除了智谋和故巧”,说的是保持空虚纯洁。“他的应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筹划。他的行动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择取”。这是说“因”的道理。所谓因,就是撇开自己而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感知事物而后去适应。就不是由自己所筹划的了;按照事物的道理采取行动,就不是自己所择取的了。“有过错在于自以为是,发生罪过在于安加变化”:自以为是就不能够做到虚,不能虚,主观认识就与客观事物发生抵触了;妄加变化就会产生虚伪,产生虚伪就陷于混乱了。所以,道以“因”为贵。因。就是根据事物自身所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君子自处时象是没有知识”;说的是最虚境界。“他在治理事物时象是只起配合的作用”,说的是经常适应事物,好比影子与形体相似,回响与发声相随一样。所以,事物一到就去适应,事物一过去就舍开了。所谓舍开,说的是又回到虚的境界。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 【译文】 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专—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形貌,整饬内德,使万物都被掌握理解。这种境界好象是飞鸟自来,神都不知道它的究竟。这样就可以明察天下,达到四方极远的地域。所以说,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心,这就叫作“内得”。因此,先作到意气安定,然后才能使行为端正。气是充实身体的内容,行为是立身持正的仪表(仪器)。内容不美则心意不安,行为不正则民众不服。所以,圣人总是象天一样。不为私被覆万物;像地一样,不为私载置万物。私,是乱天下的根源。 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译文】 事物都是带着它的名称而来到世间的。圣人就是根据它本身的情况来裁定它,天下便治理好了。定名无害于实际,使它不在天下发生混乱,天下便治理好了。专心一意,耳目端正,那就知远事如在近旁。能专心么?能一意么?能做到不用占卜而知吉凶么?能做到要止就止么?能做到要完就完么?能做到不求于人而*自己解决问题么?所以说,必须进行思考。思考不得,鬼神将给予教导。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气的最高作用。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慕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译文】 一概听任于物而能掌握其变化叫“精”,一概听任于事而能掌握其变化叫“智”。广求而加以选择,仅是给事物分分等类;善于改变方法,仅是为适应事物特点。广加选择而自己不可陷于混乱,善于改变而自己不可陷于烦扰。一个坚持专一的君子,坚持专一而不放松,就能够统率万物,使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了。 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非所人而乱。 【译文】 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说的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用来掌握百姓的不应当是刑罚,用来忧惧百姓的不应当是发怒。掌握人民,治理百姓,道是最根本的。道,最伟大又最虚无,不是什么人能够败坏它的。 凡在有司执制者之利,非道也。圣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殁世不亡。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译文】 凡是官府各部门所实行的制度办法,并不是道。圣人的道,若有若无,拿过来运用,永世也用不完。它帮助时世变化,而自身并不改变;允许万物发展,而自身并不转移。人们天天使用它都不会有所损耗。 人能正静者,筋肕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不言之言,闻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昔者明王之爱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恶天下,故天下可离。故货之不足以为爱,刑之不足以为恶。货者爱之末也,刑者恶之末也。 【译文】 人如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筋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这正与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遍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气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从前,明君的心爱天下,故天下归附;暴君的心恶天下,故天下叛离。所以,光是赏赐不足以代表爱护,光是刑罚不足以代表厌恶。赏与罚不过是爱与恶的微末表现而已。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 【译文】 人的生命,一定要依*中正和平。其所以有所差失,必然是由于喜乐哀怒。制止忿怒,什么都比不上音乐;控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外守敬而内虚静,那就一定能恢复精气。 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译文】 怎么说没有好事呢?只怕自己没有好心;怎么说没有安宁之处呢?只怕是自己没有安宁之心。心之中又有心,这个心先生意识,再说出话来。因为有了意识然后有具体的形象,有了具体形象然后就据以思考,经过思考然后才有了知识。大凡心的形体,求知过多则失其生机。 是故内聚以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能令用之,被及四固。 【译文】 因此,内部的聚集才是泉源。泉源不枯竭,表里才能通达;泉源不干枯,四肢才能坚固。能使人们运用这个道理,就有益于四面八方了。 是故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译文】 因此,圣人对于道有一个字的解释,就是能上通于天,下达于地的。
-
《悟透心机》原文及译文
《 悟 透 心 机 》原文译文, 敬世之妙言 , 人生之宝训! 【原文】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译文】 不可以和那些喜爱散布宣扬他人闲话的人谈话;不可以和那些高谈阔论的人图谋共事。 【原文】 随口利牙,不顾天荒地老;翻肠倒肚,那管鬼哭神愁。 【译文】 信口雌黄,随意毁谤别人,不管遗臭万年,天地降罪;翻肠倒肚,想方设法陷害别人,不怕鬼神震怒,这种行为是应该摒弃的。 【原文】 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 【译文】 人生一世,虚浮的声名,我把它看作庄周梦蝶一般,只是事物的变幻,绝不会去正视看它一眼。 【原文】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 【译文】 贫穷的人愿意接济帮助他人,才是人性中的恩泽;在喧杂的氛围中能够专心地学习,才能称得上思想修养中的真功夫。 【原文】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 【译文】 一般来讲,感情不要用尽,留有余地,那么回味更深;兴致不要用尽,留有余地,那么乐趣更多。 【原文】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 【译文】 如果多读几句书,就会少说一句话;如果读得两行书,就能多说几句话。 【原文】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译文】 随便给与,必然过分索取;轻易相信,必然轻易怀疑。 【原文】 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译文】 柔姿百态的蒲草,遇到萧瑟的秋风就枯谢凋零;顽强挺拔的苍松翠柏,经过严冬寒霜更加茂盛。 【原文】 好谈闺阁及好讥讽者,必为鬼神所忌,非有奇祸必有奇穷。 【译文】 喜好谈论闺房内室之事及喜好讥笑讽刺他人的人,必然要被鬼神忌恨,即使没有不测之祸,必定会穷途末路。 【原文】 金帛多,只是博得垂老时,子孙眼泪少,不知其他,知有事而已;金帛少,只是博得垂老时子孙 眼泪多,不知其他,知有哀而已。 【译文】 积的钱财多,只是博得到老的时候,子孙们眼泪少,不知道其他,只知道生事罢了;积的钱财少只是博得到老的时候,子孙们眼泪多,不知道其他,只知道哀伤罢了。 【原文】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译文】 一个善的念头,就会获得吉祥之神的保护;一个恶的念头,就会招来恶鬼的灾祸。明白这一点便可以役使鬼神了。 【原文】 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是以常寻乐地。 【译文】 真正豪放、无拘无束的人并不一定要饮酒狂歌。装出一副庄重的嘴脸的人偏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卖弄。能将世事看透,自然不会注重功名;只要即刻明白事物真情,就能寻到让心情怡然自得的天地。 【原文】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译文】 对待事物的道理,若借助别人的话而醒悟,那么有醒悟必然还迷惑,总不如自己醒悟的明明白白;兴趣如果通过外在的客观环境而得到,那么有得必然还有失,总不如自己得到,更觉安闲。
-
18组图,5分钟教孩子读懂中华5000年演变史(历史全概)
按史记的说法算起,从三皇五帝上古传说, 黄帝炎帝,尧舜禹开始,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大中国至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其中商以前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属于传说中的历史,需要通过考古证实. 图片源于网络 1、夏朝(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朝代,维持了近440年,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4、秦朝(前221年—前246年)公元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皇朝,北方是匈奴和东胡这些民族,这时还尚未和西域接触。 5、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朝也就是现在的新疆。西汉的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的领地纳入中国。 6、东汉(25年—220年)汉朝和北方匈奴的战争一直不断,后匈奴内部分裂,鲜卑趁虚而入占据匈奴各地。 7、三国(220年—265年)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这三国加起来的面积就是汉朝的面积,其中魏最强大。 8、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之势 9、东晋(317年-420年) 10、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11、唐朝(618年—907年)前唐的版图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强大,西部北部疆域的开拓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唐后期版图大为收缩,吐番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唐王朝有着巨大的威胁。 12、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 13、北宋(960—1127年)在中国主要王朝中,宋朝无非是版图最小的一个。 14、南宋(1127-1276年)南宋时期,蒙古崛起,不久后将扫平亚洲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铁木真建立的王朝可以说大的没边了,元朝大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亚洲,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元朝的脚步了。图中的四大汉朝都听服于元朝皇帝,归中央管制。 15、元朝(1271年—1368年)后期四大汉国独立,只剩元朝本土。 16、明朝(1368年 ―1644年 )明朝疆域相比元朝大为收缩,元朝剩余势力退居蒙古草原,分裂成瓦刺和鞑靼两个部落,对明朝一直是很大的威胁。 17、清朝(1636年—1912年)清朝皇太极统一东北诸部,并不断扩大领土,于1759年完成一统大业。 18. 把5000年历史画成思维图,是这样! 事实上,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计距今三千年左右,算下来,中华文明也是五千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