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探析

《中庸》思想探析

诵读《中庸》

《中庸》据朱熹所言,是子思担忧儒家道统失传所作,其中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又因其论证的严密性和概念的复杂性,成为“四书”中最难理解的一本。本文仅以朱熹《中庸章句》为辅,以《中庸》原文理解为基础,对文中按顺序提到的概念进行解释和理解,最后再结合朱熹《中庸章句序》对“中庸之道”的思想进行总体把握。

一、全文梳理

《中庸》全文按朱熹整理分为三十三章,内容较多,因此本文在对内容进行梳理时,主要理解文中出现的主要概念,再结合部分文本,以便实现更好的分析和解释。

1.“中”与“庸”

朱熹在《中庸章句》篇首言:“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对于“中”和“庸”二字的意思作了说明。其后又引子程子的定义:“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二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在阐明“中”的意思时吸取了程子的“不偏”之义,又增添了“无过无不及”之义。因此“中”不仅有在空间上位于“中”部的意思,还有在度的把握上恰到好处的意思。

“庸”之一词,程颐解释为天下不变的道理,而朱熹解释为“平常也”,即平常的道理。朱熹曾在《中庸或问》中说明:“惟其平常,故可常而不可易。若惊世骇俗之事,则可暂而不得为常矣。”在朱熹看来,只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道理才是能够长久的,因此“定理”也就是平常之理。但是如此理解又存在问题,道理之所以能够长久不在于其是否平常,而在于其是否具有普适性和绝对性,平常的道理经历世代变迁,仍然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据《尔雅》所言,将“庸”解为“常”即不变的永恒的道理,应该更加合适。“中庸”二字即表明本文要讲的就是“中”这样一个永恒的道理。

2.慎独

“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为何要慎独呢?《中庸》第一段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指出天理与人性的关系,其中“天命之谓性”说明人性皆从天理中来,我们遵循自己的自然本性,则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实践天道了,而将这种“道”阐述出来,发扬光大,这就是圣人所要思考的“教育”的问题了。这三句中,“性”、“道”、“教”虽有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天命”。

人人皆有“天命”赋予的“性”,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率性”,能够遵循 “道”呢?朱熹认为人们虽然性道相同,但是“气禀之性”各有不同,因此对于“道”的理解都各有偏差。这里的“道”也就是朱熹所言的“庸,平常也”,是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理,这样的道理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君子要时时刻刻都谨慎地遵循“道”,也就是慎独。另一方面,“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越是在没人的时候和细小的地方,越是能够体现君子是否遵循“道”行事,因此君子更要“慎其独也”。

3.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里的“中”是情绪都没有发动的原始的状态。而情绪之“未发”就是朱熹理学所言“天命之性”,是天理在人性中的显现。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情绪发泄出来,却都恰到好处而不过分,这就是“和”,不同于“中”是情绪未发的原始状态的自然和谐, “和”是情绪发泄出来,却都能够适度的和谐。 “中”是性的德性,而“和”是情的德性,而“中和”就是性情之道。

朱熹在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解中言:“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这一点往往被认为与陆九渊所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类似,是一种心学的观点。但是,就《中庸》原文理解,上一句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以我们可以将“中和”看作是一种浑然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天与地都在该在的位置,万物也都能够自然而然地生长。在人的性情的“中和”与天地的“中和”之间并不是有必然的联系。

4.德者受命,为政以德

文中以“舜”在德行上被称作圣人,地位上尊为天子,拥有四海的财富,能够在宗庙得到祭祀,子子孙孙都继承他的遗志的待遇,来说明有德行的人必然能够得到相应的地位、财富、声名和长寿。文中认为上天对待不同的生物都是培育优秀的,淘汰不好的,因此一定会赋予德行高尚的人以非凡的使命。这一段说明了有大德的人能够成为君主,以此来鼓励为君者修养自己的品德。

而“哀公问政”一段是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段中详细地讲到治理国家的方法,其根本在于国君自身的美好的德行,其次又提到了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的准则。在“修身”之根本上,文中提到如何修身时说:“天下之达道者五,所以行之者三”,也就是说君主要在处理好五种伦常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知、仁、勇三种德性。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实现君主“修身”的目的,其结果就是一样的,就是能够实现天下敬畏,政治清明。这一段就是从如何治理好国家入手,仍然是鼓励君主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德者受命”和“为政以德”都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

5.“诚身”——“明善”

“诚者,天之道也”,前文提到“中”是天下的根本,这里又提到“诚”是天道,那么“诚”和“中”的关系是什么呢?“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能够做到“诚”的人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中”,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从“不勉”和“不思”我们可以看出“诚”就是不过多认为地干涉“天命之性”,让本性自然发挥作用,也就可以从容地实现“中”道。因此,“诚”和“中”都是天道,而“诚”又可以作为实现“中”的条件。

与天道相对的还有“人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人的道相比“天道”更加复杂和艰难。“不明乎善,不诚乎身”,要想认为地实现“诚”,就需要我们“勉”,“思”,然后才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善”,而明善后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一直坚持下去,就可以实现“诚身”了。“诚身”和“明善”都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可能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但是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就是可以实现的。

“诚身”和“明善”的关系是双向的,从“诚身”到“明善”,也就是天生地就能够做到“诚”,然后自然就明白善恶,这是圣人才能够做到的;从“明善”到“诚身”,是后天的途径,是通过圣人的教化才能够实现的。这一点和前文的“修道之谓教”联系起来,我们就更好理解圣人遵循天道,然后通过教化使天道彰显于人道之中,就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后天的“明善”和“诚身”。

6.至诚

“天下至诚”就是指圣人的德行。那么实现“至诚”是达到了什么状态呢?文中言“可以与天地参矣” ,圣人无私欲,可以帮助他人和万物实现自己的本性,从而帮助天地化生万物,与天地并立为三。这就是圣人的教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至诚”可以先知,预知祸福吉凶;可以自然而然地成就自己和他物,进退得宜;可以实现天和地具有的德行。

“至诚”应该是从“人道”的角度出发的最高的德行,与天道相符。圣人作为天道和人道的联结,其存在为不同的人能够实现“诚身”、“明善”提供了可能性。先圣制定礼仪法度,为天下人提供行动的准则,他具有最高的德行,所以百姓都完全信服他。因此,只要圣人笃行其高尚的品德,天下就自然能够实现太平了。

二、总体理解

经过第一部分按照顺序对于文中出现的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掌握《中庸》一文写作的整体思路和论证逻辑。开篇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总领全文,然后点明“中”道。其后几章论证行道之难。但是行道虽难,“道”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君子之道就开始于夫妇伦常,由小及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实现“道”的可能性的。再由先王文武之政来论证为政者应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如何才能够修养高尚的品德呢?随之引入“诚”,论证“诚”作为天道,只有圣人可以达到;但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人道来达到“诚”。那么普通人如何实现“诚”呢?只能够通过圣人的教化。接下几章描写了作为“天下至诚”之人的圣人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以此来肯定圣人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

总体来看,《中庸》一文主要目的应是强调圣人的教化作用,一方面可能是为了鼓励统治者提高自身的德行,向圣人靠近,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如果从朱熹认为的子思作《中庸》以续道统的目的出发,也可能是为了引起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以期待儒家能够出现圣人,或者辅佐君主实现对于百姓的教化,实现天下太平。从第二方面来说,《中庸》也可以说是儒家经典中讨论教育的一部,但是有关“诚”之一字,或许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

原创作品今日头条,经零妖贰捌编辑发布,版权属于本网站所有,如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文章链接:https://www.51kxg.com/archives/6940

(0)
上一篇 2019-09-24 01:01
下一篇 2019-09-26 01:26

相关推荐

  • 春色满园春意浓

    春风拂面暖阳生,桃花笑语春意浓。绿草茵茵铺满地,鸟儿欢歌乐无边。 柳絮飘舞随风起,翩跹如蝶舞花间。蜜蜂忙碌采蜜忙,蝴蝶展翅飞向天。 溪水潺潺流水声,唤醒沉睡的大地。小鱼在水中游,欢…

    2024-04-29
    6980
  • 无言之爱:淡然中的深深思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情感,它无声无息,却能穿越时空,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头——这就是无语相思。 无语的思念,就像那淡淡的茶香,初尝时并无强烈的味道,但当你细细品味,那份深沉的韵味…

    2024-03-28
    8470
  • 岁月轻舞,梦想如烟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常常被那些璀璨的瞬间所吸引。就像那句诗说的:“如烟如梦,皆是人生至美。” 唯美主义作家们,他们笔下的世界,就是这种如烟如梦的感觉。他们的文字,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

    2024-03-28
    7750
  • 岁月的诗篇-春花秋月

    在四季的轮回中,有一幅画面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那就是春花烂漫,秋月皎洁。 春天,万物复苏,花朵如繁星般点缀大地,它们以最纯粹的颜色和姿态,向世界宣告生命的坚韧与美丽。这正是…

    2024-03-28
    8610
  • 聆听自然的诗篇——听雨观花

    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常常渴望与大自然更亲密的接触。听雨观花,就是这样的诗意生活。 让我们走进那轻柔的雨声中。当天空被乌云覆盖,雨水便如诗人的情书般倾泻而下。每一滴雨都带着大地的…

    2024-03-28
    942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公众号
公众号
创建WIFI码
创建WIFI码
人工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